[发明专利]一种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74067.3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2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冉申;谢松;王嵩;刘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汇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48;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陶瓷 凸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陶瓷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螺丝刀通常通过驱动电机而转驱动的螺丝刀头,以及设定在该电机与螺丝刀头之间、传递电机的旋转驱动力的动力传递列。在动力传递列中,设置有当对螺丝刀头施加一定程度以上的负荷扭矩时,将在动力传递列中的动力传递隔断装置,该动力传递隔断装置具有圆盘状的凸轮环,在螺丝刀头的轴线方向与该凸轮环端面相抵接的球体,向所述的轴线方向延伸并施加该球体与圆盘状的凸轮环之间的抵接压力的压缩弹簧,以及调节该压缩弹簧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压缩程度的调节部件。通常所用的凸轮环为易磨损,定期需要更换,增加成本。
氧化物陶瓷部件在机械、化工和汽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氧化锆或氧化铝陶瓷齿轮和陶瓷螺旋等。目前制造这种多齿氧化物陶瓷部件的方法包括等静压、干压、注浆和热压铸等方法。陶瓷干压成型虽然效率较高,但成型产品存在密度差异、显微结构不均匀的现象,同时不易成型复杂形状和异形产品;冷等静压成型可得到高密度和高均匀性的成型坯体,但难以成型形状复杂的陶瓷零部件,且成型效率低和手工操作多。陶瓷注浆成型虽可成型异形产品,达到近净尺寸,但成型坯体易产生密度不均和成分偏析,成型尺寸精度低和产品可靠性下降等问题,并且成型为手工操作以及坯体干燥效率低。热压铸成型最大的问题生产周期长,是效率低下,排除石蜡等有机粘结剂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小时,且排蜡过程中容易产生气孔和开裂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其原料为氧化铝含量为75%~100%的氧化铝陶瓷或氧化锆含量75%~100%的氧化锆陶瓷。
所述的陶瓷凸轮环包括有凸轮环本体,所述的凸轮环本体上等间距设有三个凸点,所述的三个凸点对应凸轮环本体另一面设有三个凹槽,所述的三个凹槽通过一个圆环形槽相连通。
所述的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制备步骤如下:
1)喂料:将陶瓷粉末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环氧乙烷(PEO)复合粘合剂体系按88-92wt%∶8-12wt%比例混合形成粉末注射成型喂料;
2)注射成型:注射成型混合料在注射成型机上安装螺杆磨具并注射成型得到坯体,注射温度在175-195℃之间,注入模具后在2分钟内脱模得到成型坯体;
3)脱胶:将注射成型得到的坯体放入脱胶机中,溶解脱除部分有机粘结剂,温度控制在30-50℃,脱脂时间在6-8小时,脱胶后的坯体在烘箱中充分干燥;
4)烧结:脱胶后的坯体在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在1350-1550℃之间,保温1-4小时,随炉冷却,得到陶瓷部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陶瓷的高耐磨性提高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提供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加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或图2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其原料为氧化铝含量为85%的氧化铝陶瓷,所述的陶瓷凸轮环包括有凸轮环本体(1),所述的凸轮环本体(1)上等间距设有三个凸点(2),所述的三个凸点(2)对应凸轮环本体(1)另一面设有三个凹槽(3),所述的三个凹槽(3)通过一个圆环形槽(4)相连通,所述的耐磨损陶瓷凸轮环制备步骤如下:
1)喂料:将陶瓷粉末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环氧乙烷(PEO)复合粘合剂体系按88wt%∶12wt%比例混合形成粉末注射成型喂料;
2)注射成型:注射成型混合料在注射成型机上安装螺杆磨具并注射成型得到坯体,注射温度在175℃之间,注入模具后在2分钟内脱模得到成型坯体;
3)脱胶:将注射成型得到的坯体放入脱胶机中,溶解脱除部分有机粘结剂,温度控制在30℃,脱脂时间在8小时,脱胶后的坯体在烘箱中充分干燥;
4)烧结:脱胶后的坯体在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在1350℃之间,保温2小时,随炉冷却,得到陶瓷部件。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汇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汇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740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