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75383.2 | 申请日: | 2015-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4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何金星;侯建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11017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基 建设 数字化 系统 | ||
1.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智能控制系统,其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其内预先存储有地基建设数字模型,用于给智能控制系统提供地基建设的三维结构图,所述地基建设数字模型包括多个基础层,其中,地基建设数字模型中的自下向上分布的多个基础层分别为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且数据存储模块内配备存储有多个基础层的每一层的厚度作为标准值;数据监测模块,其用于采集多个基础层的每一层的厚度的当前值和其底部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数据分析模块,其根据数据检测模块实时获取的厚度的当前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当同一基础层厚度的当前值为标准值的0.98-1.05倍时,并且该基础层底部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的两两差值小于0.5千帕时,该在建基础层的厚度和底部压力值达标,继续下一基础层建设;当该基础层底部压力值小于标准值的0.95倍,并且该基础层底部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的两两差值大于0.5千帕时,该在建基础层的厚度不达标,继续建设该基础层直至达标;
至少四个数据采集杆,其中,每个数据采集杆为一具有中空腔体的杆体,所述四个数据采集杆竖直插入地基内的四个角上,且插入多个基础层内至密实层底部,且四个数据采集杆的插入深度一致,用于采集多个基础层的每一层的底部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其中,采集压力值用的多个压力传感器的设置方式为沿数据采集杆的杆体自下向上对应设置在密实层底部以及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的两层衔接处,每个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头水平伸出数据采集杆;厚度检测标尺,其竖直设置在所述中空腔体内,用于检测所述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的厚度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所述智能控制系统;
其中,控制系统通过数据存储模块内预先存储有地基建设数字模型进行地基结构布局建设,同时,所述数据监测模块实时获取数据采集杆内的厚度的当前值和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并将其传输给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根据数据检测模块实时获取的厚度的当前值和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进行比较,判断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的厚度的当前值和同一深度上的多个压力值是否达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检测标尺沿着数据采集杆的杆体设置,且沿所述厚度检测标尺上均匀间隔开设置一列按钮,所述一列按钮均突出所述数据采集杆的杆体外设置,且每相邻两个按钮的距离为1-3cm,在按钮与检测标尺的衔接处设置有压力检测器,当按钮受到按压,压力检测器启动,此时,压力检测器即将其在标尺上的高度数据发送至智能控制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础层的总体厚度与其上建设的建筑物高度的比例关系为1:15-1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的厚度比例为3-5:1-3:1: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罩,其罩设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头上,在保护罩的前端设置有多个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压力值为所述密实层、砂土层、注浆层和抗震层的水平压力抗震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实层为人工回填粘土并夯实;所述注浆层为向砂土层内注入化学注浆液之后在砂土层上进行混凝土浇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层由多个混凝土模块拼接而成,在抗震层的多个混凝土拼接块内形成多个同心长方形减震腔,其中,混凝土模块为矩形中空模块,在混凝土模块内设置有直形空腔或者“L”形空腔,在直形空腔或者“L”形空腔的底部设置有混凝土浇注的横向加强筋,在相邻两个横向加强筋中间设置有竖向设置的钢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强筋的高度小于直形空腔或者“L”形空腔高度的1/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基建设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模块的体积与直形空腔或者“L”形空腔的体积的比例为3-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7538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