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润滑油添加剂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80841.1 | 申请日: | 2015-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2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颜宏愷;林财富;魏士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和学校财团法人美和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25/00 | 分类号: | C10M125/00;C10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陈晓娟 |
地址: | 中国台湾屏***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 添加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润滑油添加剂,特别是一种混掺纳米碳球及纳米氮化铝球为主要成分的润滑油添加剂。
背景技术
润滑油常为使用于汽、机车或各式机械内,以减少二物件因接触摩擦而产生耗损的情形。润滑油多半是由基础油与多种添加剂﹝例如:清净剂、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抗磨剂或氧化剂等﹞调制而成,借此仰赖添加剂改善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并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近年来,由于纳米粉末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及机械等优异性,故业者遂将其开发成为各种纳米固态润滑添加剂,以借此在二物件的摩擦面间建立连续且粘附性佳的纳米薄膜,进而减少二物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磨损。该纳米固态润滑添加剂大致包含有石墨、二硫化钼、二硫化钨和聚四氟乙烯等类型,然该些纳米固态润滑添加剂于实际使用时虽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却也产生有以下缺点。
以石墨而言,其碳原子多是排列于一平面上,而形成层层堆叠的层状结构,以能由层状构型的平坦表面减少摩擦力的产生。但是,由于层状结构的石墨具有开放边界,且排列于边界的碳原子较为跃动而具有高活性,故当石墨使用在高于325℃的含氧环境时,边界碳原子是容易与氧作用而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以致石墨表面结构改变而失去润滑效果,更因此导致石墨可能自边缘产生分散、裂解甚至崩坏等情形,进而降低石墨的使用时效性。
此外,不论是二硫化钼或二硫化钨皆容易在高温环境下与氧反应而生成硫,故当硫与水气反应产生硫酸时,便可能会侵蚀机械内的金属物件及油封,进而造成机械的损毁。纵使以耐高温的聚四氟乙烯作为添加剂,也可能在高于400℃的环境作用下,因聚四氟乙烯持续受热而产生胶化成膜的现象,故当聚四氟乙烯添加于汽缸内,则会于汽缸壁上附着胶化后的铁氟龙薄膜,而在活塞反复刮刷时造成铁氟龙的剥落,严重阻塞机械而造成不良影响。
有鉴于此,确实有必要发展一种具有较佳优异性的润滑油添加剂,以克服上述的各种缺点而加以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乃改善上述缺点,以提供一种润滑油添加剂,其是能够提供较佳化学安定性,以降低与氧作用的情形而维持较佳润滑效果,并提升使用时效性者。
本发明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油添加剂,是能够填补机械表面的缝隙而形成润滑表层,以减少机件间的摩擦及热量产生,并相对降低机件损耗及能量损失者。
一种润滑油添加剂,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0.1~23%的纳米碳球、0.1~25%的纳米氮化铝球、1~20%的粘度调整剂、1~33%的分散剂、1~28%的消泡剂、1~15%的油溶性有机二价金属,且该纳米碳球的粒径大小为2~200nm。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该纳米氮化铝球的粒径大小为1~100nm。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该粘度调整剂为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异氰酸甲酯、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该分散剂为聚丁烯、异丁烯、二异丁烯或聚异丁烯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该消泡剂为聚氨酯、通用硅酮或硅酮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该粘度调整剂为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该分散剂为聚异丁烯系化合物且该消泡剂为硅酮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另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1~30%的酚胺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另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1~38%的高级直链脂肪酸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另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1~23%的有机非金属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另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1~25%的环烷酸皂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润滑油添加剂,其中,另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计为1~30%的酚胺系化合物、1~38%的高级直链脂肪酸系化合物、1~23%的有机非金属化合物及0.1~1%的环烷酸皂类化合物。
本发明润滑油添加剂是能够以纳米碳球与纳米氮化铝球为主成份提供较佳的化学安定性,以降低高温环境下的氧化作用,进而维持纳米碳球的表面结构,且因纳米氮化铝球所形成的润滑膜,使得该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较佳的润滑效果,更进一步达到提升该润滑油添加剂的使用时效性的功效。
本发明润滑油添加剂通过纳米碳球及纳米氮化铝球更能填补机件表面所产生的缝隙而形成润滑表层,以当二机件间产生相对运动时,大大减少机件之间的相互摩擦及热量产生,借此达到降低机件磨损、燃油损耗及能量损失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和学校财团法人美和科技大学,未经美和学校财团法人美和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08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抗磨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保节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