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机理的孔内壁抛光装置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489786.2 申请日: 2015-08-11
公开(公告)号: CN105033833A 公开(公告)日: 2015-11-11
发明(设计)人: 吕冰海;戴伟涛;程仲点;翁海舟;邓乾发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B24B29/04 分类号: B24B29/04;B24B41/06
代理公司: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代理人: 王利强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牛顿 流体 剪切 机理 内壁 抛光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精密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机理的孔类零件内壁的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零件的加工质量将决定一个零件的工作精度、性能、使用寿命。以上要求无不是通过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其表面质量为前提进行的。我国从80年代开始,就对抛光加工技术进行了许多探索,特别是对非传统的抛光加工,如计算机控制表面成型、磁场辅助抛光、磨粒流抛光以及气囊抛光等方法的发展,对我国整体零件的抛光加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和国外(如:德国、日本),不仅仅差距在表面质量上,其整个制造环节都有一定的差距。

在各种类型表面的抛光加工中,对内孔表面的加工难度较大,已成为研究抛光加工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内孔表面加工都是由纯人工进行,效率极低,并且内孔的表面质量以及形状精度不容易控制。近年典型的加工方法如磨粒流加工,加工效率和效果都很好,但是由于其用的研磨介质为粘弹性磨料,这就导致了其使用范围的局限性,有些零件的内孔表面要求不能沾有粘性物质,而磨粒流加工完成后,会在工件表面留下一层润滑物质,这是很多工件不允许的。而且磨料的价格较高,所以加工成本比较高,对于比较脆弱的薄壁零件,由于磨料流加工是利用施加在夹具两端的压力进行加工的,所以这种较脆弱的零件也不适合利用磨粒流方法加工。气粒两相流加工目前也还不太成熟,由于其上必须连接通气管道,这样就导致其不能对长孔进行加工,而且对气粒两相流加工头的定位和内孔原表面精度具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孔径的表面需要不同直径的气粒两相加工头,所以在实际应用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太原理工大学杨胜强等人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内孔表面光整加工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的装置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根据离心原理设计的柔性光整头和根据螺旋传动原理设计的自动进给装置。柔性光整头利用油石棒磨削内孔表面,其加工孔径范围为自动进给装置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可以在的孔径范围沿轴线往复运动,在自动进给装置的带动下,柔性光整头沿管道轴线对内孔表面进行光整加工。该方法的设计思路很好,但是由于项目经费、加工条件受限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要真正应用到生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专利(CN201210192915.8)公开了一种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效应的超精密曲面抛光方法。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效应的抛光方法,主要是利用抛光液与工件接触部分受剪切而增稠,接触区域的抛光液的粘度增大,增强了对磨粒或微粉的把持力,抛光液中具有抛光作用的磨粒或微粉对工件产生微切削作用或化学机械作用实现工件表面材料的去除,从而实现对工件表面的抛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的孔内壁抛光过程中效率较低、质量较差、成本高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广、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环保、装置结构简单的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机理的孔内壁抛光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非牛顿流体剪切增稠机理的孔内壁抛光装置,包括抛光池、抛光液循环系统、抛光工具和工件夹具,所述抛光池内放置抛光液,所述的抛光液为在具有剪切增稠效应的非牛顿流体中添加磨粒或微粉的抛光液;

所述抛光工具位于抛光池内且与待加工的工件内孔壁保持加工间隙,所述工件夹具位于抛光工具的下方,所述抛光工具、工件夹具和待加工的工件均位于抛光池的液面下方;

所述工件夹具与工件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抛光工具与抛光工具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抛光液循环系统的循环进口与所述抛光池的底部出口连通,所述抛光液的循环出口与所述抛光池的上部入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抛光工具形状为圆柱式、螺杆式或叶片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所述圆柱式抛光工具的柱面纹理为平滑形、标准齿形、宽齿形、交叉齿形、竖直槽形或圆环槽形。

再进一步,所述抛光工具的旋转轴心线与工件的旋转轴心线存在确定的偏距。当然,所述抛光工具的旋转轴心线与工件的旋转轴心线也可以重合。

所述的抛光工具外壁与待加工的工件内孔的内壁的最小间隙保持在0.2~5mm。

更进一步,所述的抛光液循环系统中,上循环管路的上端与抛光池的右上端的上部入口连接,上循环管路的下端与抛光液过滤装置的上端连接;中循环管路的上端与抛光液过滤装置的下端连接,中循环管路的下端与泵的输出连接;下循环管路的上端与抛光池的左下端的底部出口连接,下循环管路的下端与泵的输入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97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