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装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93452.2 | 申请日: | 2015-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1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曾鸿江;胡国俊;盛文军;刘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L19/06 | 分类号: | G01L19/06;G01L9/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丁瑞瑞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装 结构 压力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封装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MEMS压力传感器以微薄膜结构作为压力敏感单元,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进行制造,与传统各类压力传感器相比,具有积极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适于批量生产等显著优点,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器械、工业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MEMS压力传感器根据其原理可分为电容式和压阻式两种,MEMS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以硅压力膜形变导致的电容变化作为输出信号,而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以硅压力膜表面的由压阻条构成的惠斯通电桥的电压变化作为输出信号,对比电容信号,电压信号的采集、处理更容易,相关电路结构更简单,因此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应用更广泛。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芯片本身非常脆弱,极易在仓储、物流及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损伤甚至破坏,尤其是当其工作在潮湿、粉尘、酸碱、高温等介质环境中时,更易被破坏,可靠的封装结构对于维持传感器的生命周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普遍采用的压力变送的封装形式,压力传感器芯片被密封于充满硅油的结构中,外部压力通过不锈钢膜片或者直接通过硅油将压力传递到硅压力膜片上。这一封装形式虽然能够将外部工作介质与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有效的隔离开,但是由于有机硅油的柔软性和可流动性,当用作振动或运动介质压力测量时,传感器本身也会有运动时,额外的加速度会使硅油变形、流动,对压力传感器芯片产生一个额外的压力,从而影响其精度和可靠性。典型的,这种封装形式不能用于转动的轮胎压力的监测。而且,这种封装本身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机械应力,影响传感器的稳定性及测量精度,充油工艺本身也较为复杂,难以控制。因此,研制一种更可靠、更简易的MEMS压力传感器封装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010295903.9,一种气体压力传感器;中国发明专利CN101271029A,一种基于基板的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封装结构;这两个技术均采用压力变送的方法对压力传感器芯片进行封装,在芯片表面包覆了硅凝胶作为压力变送和保护隔离介质,但是这种封装方法亦如上述分析指出的那样,会带有残余应力,会因为惯性力产生多余应力,且工艺复杂不易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封装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实现对整个传感器的有效保护。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反面键合玻璃、硅片、正面键合玻璃、淡硼掺杂区、浓硼掺杂区、绝缘层、金属引线、中间层;所述硅片的正面通过掺杂制得淡硼掺杂区和浓硼掺杂区,所述硅片的背面通过刻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和淡硼掺杂区之间形成硅压力膜,所述绝缘层敷设在硅片的正面,所述金属引线设置在绝缘层的顶部,所述金属引线分别连接淡硼掺杂区和浓硼掺杂区,所述淡硼掺杂区形成四个压阻条,所述压阻条和金属引线构成惠斯通全桥结构,所述硅片的正面通过中间层与正面键合玻璃相键合;所述反面键合玻璃和硅片的背面键合,所述反面键合玻璃上正对硅压力膜的一面开设导气孔;所述正面键合玻璃上正对硅压力膜的部分开设空腔。
一种封装结构的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衬底单晶硅片;
(2)在单晶硅片的正面进行淡硼掺杂、浓硼掺杂,形成压阻条结构和浓硼掺杂区;
(3)在硅片的正面和反面都沉积绝缘层,并且在硅片的正面刻蚀出压阻条、浓硼掺杂区的电学接触孔;
(4)在硅片正面的绝缘层上沉积金属薄膜,通过图形化和刻蚀工艺将金属薄膜图形化,制得金属引线;
(5)在硅片正面的绝缘层上进行图形化,并沉积中间层薄膜,通过图形化得到键合用的中间层;
(6)在硅片的反面利用图形化和刻蚀将绝缘层图形化,并以此为掩膜,对硅片进行湿法腐蚀形成凹槽结构从而得到硅压力膜;
(7)将带有空腔的正面键合玻璃键合在硅片正面;
(8)将带有导气孔的反面键合玻璃键合在硅片反面,制得压力传感器。
所述金属引线材料选自Al、Au、Cu、Ni、Ag、Pt或者合金膜中的任一种。
所述绝缘层选自二氧化硅膜、氮化硅膜、二氧化硅、氮化硅复合膜、有机薄膜中的任一种,厚度范围为1nm~100μm。
所述图形化工艺选自光刻工艺、聚焦离子束刻蚀、激光扫描刻蚀工艺中的任一种;所述掺杂工艺选自离子注入掺杂、涂源扩散掺杂中的任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34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