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泡沫枪防静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95860.1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2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鹏;孙立富;刘全桢;宫宏;孟鹤;李亮亮;张云朋;刘娟;胡海燕;张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11/127 | 分类号: | F16L11/127;A62C33/06;H05F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泡沫 静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泡沫枪防静电方法。
背景技术
消防泡沫是用来灭火或者防火的,以前很少有人考虑消防泡沫本身的静电风险,但是国外有些事故怀疑由泡沫覆盖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引发,因此消防泡沫的静电问题引起静电专家的关注。
CN201020225202.3涉及一种消防水带,包括衬里和水带编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带编织层两侧的折叠部位设有与之一体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纵向分布,所述加强筋之间的水带编织层上设有一条标识线。但该专利只是强调了消防水带的耐磨性能
相关试验表明,泡沫从消防枪头喷出后,静电带电量非常高,因此如何降低泡沫中的静电成为关键。本发明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无法消除泡沫枪静电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泡沫枪防静电方法。该方法用于泡沫枪防静电中,具有可以消除泡沫枪静电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泡沫枪防静电方法,通过使用防静电消防水带,实现了泡沫枪的防静电性能,所述消防水带由导静电橡胶内衬层和防静电亚麻编织层构成,所述防静电亚麻编织层包裹在导静电橡胶内衬层外侧;所述导静电橡胶内衬层由橡胶材料和导静电材料组成,橡胶内衬层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06Ω·m;所述防静电亚麻编织层由亚麻编织物和导电纤维组成,防静电亚麻编织层的单位体积电阻率在106Ω·m~108Ω·m之间;所述消防水带管口处导静电橡胶内衬层的内壁上设置有导静电环,导静电环上连接有接地极,所述接地极穿过导静电橡胶内衬层和防静电亚麻编织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静电材料为炭黑、金属氧化物或导电云母粉。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电纤维为金属纤维或碳纤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静电环,厚度为1.5mm至2.5mm,其外壁表面积大于20cm2。
本发明在导静电橡胶内衬层的橡胶中掺入导静电材料,以及在防静电亚麻编织层中掺入导电纤维,使消防水带具有防静电的功能,导静电环实现了消防水带与消防接头或消防枪头的良好接触,接地极实现了消防水带的良好接地,这样泡沫喷出过程中,泡沫与橡胶内衬摩擦产生的静电可以通过导静电橡胶内衬层、防静电亚麻编织层、导静电环、接地极实现对地泄放,或者通过导静电橡胶内衬层、防静电亚麻编织层、与亚麻编织带接触的地面实现对地泄放,避免泡沫静电的积聚。同时人体所携带的静电也可以通过防静电亚麻编织层、导静电环、接地极实现对地泄放,避免人体静电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为导静电橡胶内衬层;2为防静电亚麻编织层;3为导静电环;4为接地极。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泡沫枪防静电的方法,通过使用防静电消防水带,实现了泡沫枪的防静电性能,所述消防水带由导静电橡胶内衬层1和防静电亚麻编织层2构成,所述防静电亚麻编织层2包裹在导静电橡胶内衬层1外侧;所述导静电橡胶内衬层1由橡胶材料组成,在橡胶材料中掺入导静电材料炭黑,使其具有防静电的功能,其体积电阻率为104Ω·m,如果橡胶材料中掺入的导静电材料是金属氧化物,导静电橡胶内衬层1的体积电阻率为105Ω·m;所述防静电亚麻编织层2由亚麻编织而成,在亚麻编织物中碳纤维,使其具有防静电性能,消防水带外部的防静电亚麻编织层2的单位体积电阻率在107Ω·m~108Ω·m之间,如果在亚麻中掺入的是金属纤维,那么防静电亚麻编织层2的单位体积电阻率在106Ω·m~107Ω·m之间;所述消防水带管口处导静电橡胶内衬层1的内壁上设置有导静电环3,导静电环的厚度为1.5mm,其外壁表面积为30cm2,导静电环3上连接有接地极4,所述接地极穿过导静电橡胶内衬层和防静电亚麻编织层,接地极4与导静电橡胶内衬1良好接触,接触面积大于30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58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台灯钢笔
- 下一篇:以氟唑菌酰胺与氯溴异氰尿酸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杀菌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