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条与乙脑病毒E蛋白相结合的多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96005.2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5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樊剑鸣;张晓峰;冯斐斐;胡梦华;张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G01N33/68 |
代理公司: | 郑州市华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2 | 代理人: | 张爱军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条 乙脑 病毒 蛋白 相结合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主要涉及乙脑病毒E蛋白结合多肽及其应用,该多肽序列为HRHHV,是一种线性结合多肽,以多肽序列为核心,可以对此多肽序列进行延长和修饰,修饰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纳米材料、荧光材料、酶类、生物素及特定蛋白质。本发明借助噬菌体肽库筛选技术,利用表达纯化的乙脑E蛋白进行多轮筛选,最终得到可特异结合乙脑E蛋白的多肽克隆株;挑选其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其多肽的核心序列为HRHHV;人工合成此多肽进行ELISA结合实验,结果证明此合成多肽能与乙脑病毒E蛋白很好的结合;本发明较人工表达蛋白再进行免疫获得蛋白抗体的过程简便,更易操作;通过对多肽进行标记,可快速地对乙脑E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病毒检测领域,主要涉及一种乙脑病毒E蛋白相结合的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它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该病毒为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病毒核心部分有核心蛋白C和RNA组成,外膜部分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向表面突起,具有血凝素活性。E蛋白是病毒主要抗原成分,它具有特异性的中和及血凝功能抗原的决定簇,M和C蛋白虽然也有抗原性,但在致病机制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当前研究多肽与蛋白质作用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将多肽的编码序列克隆到噬菌体壳蛋白的合适位置,并且要保证其正确的翻译序列,也不影响噬菌体壳蛋白的正常功能,这样噬菌体表达的壳蛋白结构中将会存在外源多肽的序列;伴随着噬菌体子代的重新组装,外源多肽序列将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在一般情况下,外源展示的多肽具备一定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可以与相应的靶分子进行结合。展示肽库与靶蛋白分子结合后,洗去未结合的噬菌体,然后将与靶分子结合的噬菌体洗脱下来感染细胞扩增,经过3轮到6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噬菌体与靶分子的结合特异性将逐步提高;经过多次筛选之后,最终可以筛选到与靶分子相结合的高亲和噬菌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借助噬菌体肽库展示技术,利用表达纯化的乙脑E蛋白进行多轮筛选,最终得到可特异结合乙脑E蛋白的多肽克隆株,挑选其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其多肽序列为HRHHV;人工合成此多肽进行ELISA结合实验,结果证明,人工合成的多肽与乙脑病毒E蛋白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借助本发明的多肽,可用于对乙脑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条可与乙脑病毒E蛋白结合的多肽,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HRHHV。
所述多肽为线性结合多肽。
编码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肽的核苷酸序列。
以所述的多肽为核心,任何对此多肽序列的延长和修饰,修饰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纳米材料、荧光材料、酶类、生物素及特定的蛋白质。
将所述多肽用于乙脑的抗原检测,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酶联免疫反应和放射免疫测定及其形成的免疫学试纸检测、western blot检测、ELISA检测等检测方法及产品。
所述的多肽在用于对乙脑抗原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
(1)本发明借助噬菌体肽库筛选技术,利用表达纯化的乙脑E蛋白进行多轮筛选,最终得到可特异结合乙脑E蛋白的多肽克隆株。挑选其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其多肽的核心序列为HRHHV;人工合此多肽进行ELISA结合实验,结果证明,此人工合成的多肽可与乙脑病毒E蛋白有很好的结合;其亲和力可达4.96×109L/mol。
(2)由于病毒难以纯化,因此针对病毒的抗体获得非常不易,本发明设计合成的多肽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难题,可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快速取得,检测成本也非常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60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