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自动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96088.5 | 申请日: | 2015-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4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中;蒲鹤;丁莉丽;修德欣;张卫华;吴锋棒;王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54 | 分类号: | B67D7/5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油站 油气 回收 密闭 自动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自动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快速增长,成品油的消耗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由于成品油中的轻质组分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汽油的运输、接卸、销售等环节中,均会挥发出较多的油品蒸汽。这些油品蒸汽即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为VOC),是造成PM2.5超标和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
此外,由于油品蒸汽的易燃易爆特性,油品蒸汽的排放还会对加油站的安全运营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在加油站日常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油品蒸汽污染物,我国于2007年即颁布了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各地加油站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油气回收的改造工作。
所谓油气回收,指的是将汽油加油和卸油过程中挥发的油品蒸汽进行密闭收集的一种方法。就加油站而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油气回收:
(1)第二阶段的油气回收也称为加油油气回收,指的是汽车在加油时,在油气回收真空泵的辅助下,通过油气回收加油枪、同轴油气回收胶管等设备将汽车油箱中的汽油蒸汽抽取到加油站的埋地油罐中的过程。每次加油抽取的油气蒸汽的体积与加油体积之比即称为气液比,为了使埋地油罐内的压力保持平衡,通常都规定气液比在1:1左右,即每加1升油,即回1升左右的气体。
(2)第一阶段的油气回收也称为卸油油气回收,指的是油罐车在向加油站埋地储罐内卸油时,将埋地储罐内的油气密闭收集到油罐车中的过程。油罐车在卸油后,将会把这些收集的油品蒸汽带回储油库,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处理。
从如上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密闭性是保障整个油气回收系统效率的关键参数,如果在系统的某个环节中发生泄漏,则会使油气回收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保障加油站油气回收的实施效果,GB20952也特别对密闭性的性能指标及人工测试方法进行了规定。此外,为了有效保证加油站油气回收的实施效果,GB20952还特别规定,对于年销售量大于8000吨的加油站,还应加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地对油气回收装置的气液比、密闭性、液阻等参数进行自动监测。
因此,有必要对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的自动测量系统及方法进行研究,以能够实现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密闭性的自动监测,从根本上保障加油站油气回收的实施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自动监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自动监测中,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密闭性自动监测方法,在加油机的油气回收管路上设有阀F1、油气回收泵、流量计,油罐通气管上设有阀F2,阀F2另一端与阻火器相连,阻火器连通大气;所述油气回收管路出口与油罐相连,油罐上设有液位计、流量计、压力表的信号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的模拟输入通道相连,阀F1、阀F2、阀F3、加油机电源以及油气回收泵的信号通过信号线与各自的继电器的一端相连,各自的继电器的另一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上的各自的开关量触点相连;通过控制器实现仪表数据采集、控制阀门开关、控制加油机电源、数据存储分析、生成报警信息的功能,可在加油低峰期自动按照标准程序检测加油站加油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是否达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对于安装了油气后处理装置的加油站,在油气后处理装置的进气口设置阀F3,阀F3的信号通过信号线与继电器的一端相连,继电器的另一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上的开关量触点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油罐通气管上还设有压力/真空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阀F1、阀F2、阀F3为电控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60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共振峰位可调的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走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