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99062.6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4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哲;陈国忠;胡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郧县青山青凤茶场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40;A23F3/14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 代理人: | 杨远见 |
地址: | 44251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绿茶制作方法,杀青、做形、烘干,每个地区、茶叶树种同、选用设备不同,采用同一种绿茶加工方法,不适合各地区茶叶加工生产,特别是色、香、味、形,达不到一致,批量生产的质量不高。
申请号分别为:201310698734.7,201310251996.9,201310516983.X,200910223928.5,201210174534.7,200710041676.5,200610038534.9,这些公开的绿茶制作方法专利,提供了一些思维,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环境生产的茶叶也就必须采用不同方法,否则保证不了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绿茶感官、口感,保证了绿茶的色、香、味、形,提高了绿茶生产品质、减少了制作时间,特提出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为此本次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包括(1)鲜叶筛选、分级1-3级;其特征在于:
(2)送风式鲜叶摊晾台
使鲜叶均匀的摊放在摊晾台上;摊放厚度18-20cm,自然风0.5-1小时,使鲜叶的青草气减退,透出茶叶的清香;
(3)连续杀青
杀青温度按“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锅温在220℃~280℃之间,其中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每锅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8-10分钟;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4)复式理条
槽温80℃每槽加入150g初杀青茶叶,2秒后加入轻棒,茶条不沾手时加入重棒,降温至60℃,并逐渐降低速度,至茶叶含水量20%左右为止;
(5)名茶烘干
烘干的热风温度控制在100~120℃,最高温度也不应超过130℃,使茶叶含水量在10-15%,第二次在提香机完成;
(6)提香
将茶叶摊放在提香机里,摊放厚度3-5cm,温度80℃-120℃,时间3-5分钟,取出茶叶,冷风制凉时间1-1.5小时,茶叶含水量为<6%;
(7)分筛
分筛茶末得到成品的绿茶。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高了绿茶感官、口感,保证了绿茶的色、香、味、形,提高了绿茶生产品质、减少了制作时间,可大批量连续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鲜叶筛选、分级1-3级;
(2)送风式鲜叶摊晾台
使鲜叶均匀的摊放在摊晾台上,摊放厚度18-20cm,自然风0.5-1小时适度,鲜叶的青草气减退,透出茶叶的清香。
(3)连续杀青
杀青温度按照“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锅温在220℃~280℃之间,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每锅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8-10分钟;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4)复式理条
槽温80℃每槽加入150g初杀青茶叶,2秒后加入轻棒,茶条不沾手时加入重棒,降温至60℃,并逐渐降低速度,至茶叶含水量20%左右为止。
(5)名茶烘干
烘干的热风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00~120℃,最高温度一般也不应超过130℃使茶叶含水量在10-15%,第二次在提香机完成。
(6)提香
将茶叶摊放在提香机里,摊放厚度3-5cm,温度80℃-120℃,时间3-5分钟,取出茶叶,冷风制凉时间1-1.5小时,茶叶含水量为<6%。
(7)分筛
分筛茶末得到成品的绿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郧县青山青凤茶场,未经郧县青山青凤茶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990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车组股道运用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汽车刹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