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炉断煤红外报警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00035.6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5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惠双;胡永明;杨文虎;孙浩;李选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21/00 | 分类号: | G08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451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炉 红外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酯电气仪表控制领域,涉及红外报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煤炉断煤红外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聚酯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热能,大部分的热能供给来自于一次热媒,而一次热媒主要是通过煤炉加热。给煤器是煤炉的一个重要部件,它源源不断的将煤加到煤炉炉排上,通过炉排把煤运送至煤炉燃烧,以保证煤炉热量输出。目前双辊分层给煤器应用比较广泛,它能让煤的粒度按大、中、小层状分布,保留煤粒之间的缝隙,减小通风阻力,提高燃烧效率。但如果燃煤的粒度不均匀,容易出现卡煤现象,造成煤炉断煤;或者是使用燃煤粉煤较多且较湿,容易粘在辊轮上,拨煤辊上的牙嵌离合器会脱位,造成煤炉断煤;或者是上煤工工作疏忽等原因也容易造成煤炉断煤。一旦煤炉断煤(特别是夜间)没有及时发现,炉膛温度会产生波动,时间长了,炉膛温度会大幅下降,将对聚酯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甚至迫使聚酯装置停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炉断煤红外报警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煤炉断煤红外报警系统,它包括给煤器、炉排、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信号转换器、控制器和显示器,所述红外线发射器设于炉排的下料口处,其发射的红外线通过炉排上的燃煤下料口,所述红外线发射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信号转换器,用于将红外线的红外编码转换成为接受信号,所述信号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器,用于将接受信号转换为接通信号,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和所述显示器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信号转换器为传感器。
作为又一优选,所述的红外线接收器响应时间设置成30到120秒。提高红外报警系统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该红外报警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通过燃煤下料口,当下料口有煤连续通过时,红外线即被挡回去,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即正常工作;当炉排下料口出现断煤时,红外线穿过下料口,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信号,信号转换器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经过控制器运算后,将结果输出给显示器,显示器发出声音报警,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立即去现场处理,可以快速恢复燃煤进料,保证煤炉温度不因断煤产生波动,可以快速准确的发现煤炉断煤故障,为操作人员处理断煤故障赢得了时间,给煤炉正常运行提供了一份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因断煤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描述一种一种煤炉断煤红外报警系统,它包括给煤器1、炉排3、红外线发射器4、红外线接收器2、信号转换器5、控制器6和显示器7,红外线发射器设于炉排的下料口处,其发射的红外线通过炉排上的燃煤下料口,所述红外线发射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信号转换器,用于将红外线的红外编码转换成为接受信号,所述信号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器,用于将接受信号转换为接通信号,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和所述显示器相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器为传感器。所述的红外线接收器响应时间设置成30到120秒,提高了红外报警系统的准确性。
上述红外报警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通过燃煤下料口,当下料口有煤连续通过时,红外线即被挡回去,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信号,即正常工作;当炉排下料口出现断煤时,红外线穿过下料口,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信号,信号转换器将转换后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经过控制器运算后,将结果输出给显示器,显示器发出声音报警,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立即去现场处理,可以快速恢复燃煤进料,保证煤炉温度不因断煤产生波动,可以快速准确的发现煤炉断煤故障,为操作人员处理断煤故障赢得了时间,给煤炉正常运行提供了一份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因断煤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00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