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催化脱氧装置及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1004.2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7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文松;姜杰;赵磊;张铁;孙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45/02 | 分类号: | C10G45/02;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催化 脱氧 装置 测评 催化剂 性能 方法 | ||
1.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设计加氢催化脱氧装置,该装置需包括在线监测及连锁系统、原料供应系统、配气系统、温控系统、反应系统及脱氧气体收集器;所述配气系统包括计算机操控平台、控制器及配气箱,所述配气箱包括配气箱体、防爆型质量流量控制器MFC及气体稳压阀;所述计算机操控平台包括操控计算机、计算机自动配气系统软件及控制卡,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箱体、主控板及开关电源,所述计算机操控平台通过通讯电缆与控制器、防爆型质量流量控制器MFC相连;所述原料供应系统包括分别与配气箱相连的氢气进气管路、待脱氧混合气进气管路和氮气进气管路,所述氢气进气管路、待脱氧混合气进气管路和氮气进气管路上均设置有截止阀;所述反应系统包括反应器及盛装在反应器内的催化剂,反应器上需设置有温度显示仪表、压力显示仪表及减压阀;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分别与反应器相连的温度控制器、加热器和冷却器,其中,加热器设置在配气箱的出气口端、并设置在反应器的进气口端,冷却器设置在反应器的出气口端且冷却器与脱氧气体收集器相连;所述配气箱与加热器之间、加热器与反应器之间、反应器与温度控制器之间、反应器与冷却器之间、冷却器与脱氧气体收集器之间均通过气体输送管路相连;所述在线监测及连锁系统包括设置在待脱氧混合气体进气管路上的在线氧含量分析及连锁仪、设置在加热器与反应器之间的气体输送管路上的第一在线氧含量分析仪和第一在线氢含量分析仪、设置在冷却器与脱氧气体收集器之间的气体输送管路上的第二在线氧含量分析仪和第二在线氢含量分析仪;
步骤2:利用该加氢催化脱氧装置对待脱氧混合气体进行脱氧试验,该试验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反应器内填装适量的催化剂,并检查装置各接点间的连接是否良好;
步骤(2),首先打开原料供应系统中氢气进气管路、待脱氧混合气进气管路上的截止阀,然后打开氮气进气管路上的截止阀,然后对整个装置进行试漏、试压,同时对整个装置进行气体置换,使整个装置处在氮气气氛环境中;
步骤(3),设置温控系统的温度保持值,使反应器内达到所需温度;
步骤(4),打开待脱氧混合气进气管路上的截止阀,由配气系统设置合适的进气量,待进气量稳定,再打开氢气进气管路上的截止阀,根据在线氧含量分析及连锁仪测得的氧含量,设置合适的氢气进气量,保证合适的配气比例;
步骤(5),调节配气系统的进气压力和减压阀的出气压力,使反应器内达到合适的反应压力;
步骤3:根据第一、第二在线氧含量分析仪测得的氧气含量以及第一、第二在线氢含量分依仪测得的氢气含量,准确判断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催化剂活性;
步骤4:装置整理,试验完成后,对整个装置的物料进行排空,并用氮气置换整个装置中的气体,反应器卸出催化剂,以备下次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反应器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三过滤网及第四过滤网,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第三过滤网和第四过滤网之间均填充有陶瓷填料,所述催化剂夹在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截止阀为防爆型电磁截止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冷却器与脱氧气体收集器之间设置有过滤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原料供应系统还包括备用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测评加氢脱氧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氢气进气管路、待脱氧混合气进气管路、氮气进气管路及气体输送管路均由不锈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100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