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01869.9 | 申请日: | 2015-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85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绪;刘志勇;宋良发;陈志勇;连现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44 | 分类号: | B22D41/4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项磊 |
地址: | 241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接 大包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工业生产的技术领域,涉及连铸生产工艺技术。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连铸工艺中,需要防止钢包引流砂下渣,从而提高钢水的纯净度,进一步改善铸坯的内部质量。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没有成熟的引流砂装置,其钢水的纯净度和钢水浇铸的收得率较低,因而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其目的是减少连铸钢包过量下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设有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和连铸大包水口,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上设有手持棒;在大包开浇的工作过程中,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放置在连铸大包水口的正下方。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的长度为600mm~700mm。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为板材折弯形成,其折弯的角度为130°。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的材料为钢板,其厚度为10mm。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于以上所述的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的操作方法,其技术方案是该操作方法的过程为:
1、在大包在开浇之前,将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放在大包水口的正下方;
2、引流砂操作人员双手紧握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的手持棒,观察引流砂的颜色,确定接引流砂的量,判断是否接完引流砂;
3、当引流砂的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引流砂操作人员立即通知大包工关闭大包水口。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连铸钢包过量下渣,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和连铸钢水浇铸的收得率,改善大包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同时降低了连铸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及其中的标记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连铸大包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2、连铸大包水口,3、手持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减少连铸钢包过量下渣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设有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和连铸大包水口2,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上设有手持棒3;在大包开浇的工作过程中,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放置在连铸大包水口2的正下方。
连铸大包水口2为大包滑动水口。
本发明控制大包外接引流砂,减少了连铸钢包过量下渣,提高钢水的纯净度,提高连铸钢水浇铸的收得率,改善大包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同时降低了连铸生产成本。
本发明应用于简易快捷大包下渣检测方法,将大包下渣检测棒钩住大包套管,根据钢水和钢渣下流时的振动频率不同,来判断大包是否下渣,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的长度为600mm~700mm。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为板材折弯形成,其折弯的角度为130°。
所述的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的材料为钢板,其厚度为10mm。
为了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同的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于以上所述的连铸外接大包引流砂装置的操作方法,其技术方案是该操作方法的过程为:
1、在连铸钢包浇铸将要结束、大包在开浇之前,将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放在大包水口2的正下方;
2、引流砂操作人员双手紧握大包外接引流砂引流槽1的手持棒3的一端,靠着操作人员的胸部;观察引流砂的颜色,确定接引流砂的量,判断是否接完引流砂;
3、当引流砂的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引流砂操作人员立即通知大包操作工关闭大包水口。立即通知大包工关棒。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18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核金壳六边纳米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铸铁浇注用浇包的包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