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远红外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5277.4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07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林;刘亚芬;刘占明;刘占新;及颖超;刘成林;刘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保林 |
主分类号: | F24D13/04 | 分类号: | F24D13/04;F24D19/10;F24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255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红外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远红外散热器,属于取暖设备方面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冬季取暖时,通常使用电取暖器进行取暖,但是电取暖器的工作功率高,且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波,在生产制造中耗损大量材料,成本高,不环保,智能化程度低,公知的电取暖器不设有感温探头以及温控器,无法控制和感知室内的温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远红外散热器。
一种碳纤维远红外散热器,由多片铝翅片(1)、大铜管(3)和碳纤维热源线(13)经组合连接后形成,其特征在于,在组合连接后的铝翅片(1)左右两端连接有护线槽(15),在其中一边的护线槽(15)上安装有温控器(6);小铜管(10)贯穿在铝翅片(1)的圆孔(17)内,经机械打压膨胀后,使小铜管(10)与铝翅片(1)形成一体式结构;在组合连接后的铝翅片(1)的上下两端连接有大铜管(3),露出在铝翅片(1)上下两端的小铜管(10)嵌装在大铜管(3)体内使其相贯通,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穿绕至多个小铜管(10)以及大铜管(3)内,在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与小铜管(10)以及大铜管(3)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21)。
所述的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由紫铜管(11)、硅胶护套(12)、碳纤维热源线(13)以及导热泥(16)组成。
在碳纤维热源线(13)的外部包裹有硅胶护套(12),包裹有硅胶护套(12)的碳纤维热源线(13)置于紫铜管(11)内,在其紫铜管(11)与硅胶护套(12)之间填充有导热泥(16)。
在冷铜线(8)的一端经锁紧箍(14)锁紧固定有铜针(9),其铜针(9)插在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内,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两端连接的冷铜线(8)与温控器(6)连接;所述的温控器(6)经线路连接感温探头(5)。
所述的铜针(9)插装在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内后,使冷铜线(8)上的锁紧箍(14)与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顶连接。
所述铜针(9)的长度为3cm-10cm,最佳长度为6cm。
所述小铜管(10)的长度大于铝翅片(1)的长度,其小铜管(10)长出来的部分与大铜管(3)焊接。
在组合连接后的铝翅片(1)以及护线槽(15)的上下两端插装有散热帽(2)。
所述的铝翅片(1)是一个中部呈圆形在四周设有散热翅(18)和支撑片(19)的形状,支撑片(19)与面板部相连,在其条状的面板部中部设有竖凹槽(20)。
本发明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能环保,制作成本低等优点,在智能温控器的控制下,形成恒温控制,即开即用,使室内不干燥,而且,该散热器在产生热量的同时,释放出远红外,不仅取暖效果显著,而且对人体有良好的理疗保健作用。每一组能满足15-20平米采暖面积,其耗电量只需500千瓦/时左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碳纤维热源发热体穿绕铜管后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铝翅片和碳纤维热源发热体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碳纤维热源发热体和冷铜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冷铜线和铜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铝翅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铝翅片1、散热帽2、大铜管3、电源线4、感温探头5、温控器6、碳纤维热源发热体7、冷铜线8、铜针9、小铜管10、紫铜管11、硅胶护套12、碳纤维热源线13、锁紧箍14、护线槽15、导热泥16、圆孔17、散热翅18、支撑片19、竖凹槽20、导热介质2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碳纤维远红外散热器,由多片铝翅片1、铜管和碳纤维热源线13经组合连接后形成。在组合连接后的铝翅片1左右两端,螺接有护线槽15,在其中的护线槽15上安装有温控器6。在铝翅片1中部的圆孔17内安装有小铜管10,所述的小铜管10插装在铝翅片1的圆孔17内,经机械打压膨胀后,使小铜管10与铝翅片1形成一体式结构。在制作时,小铜管10的长度要大于铝翅片1的长度,其目的是,使小铜管10长出来的部分与大铜管3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保林,未经刘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52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太阳能储热供暖系统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地砖超薄辐射采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