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9046.0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14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祥;杨林强;张应兵;刘俊;欧阳彩云;朱浩杰;张亚洲;王英杰;穆芳影;惠昭晨;叶志伟;王友成;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23/00 | 分类号: | F0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党丽,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增压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包括以下步骤:
(1)实时采集发动机转速信号及发动机扭矩;
(2)判断所述发动机转速信号是否在第一转速范围内;
(3)如果是,则采集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空气滤清器出口处压力值P1、电子增压器出口处压力值P2与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压力值P3;
(4)如果P2小于P1,确定所述电子增压器故障,开启旁通阀;
(5)如果P2不小于P1,判断P3是否等于n*P1,其中n为涡轮增压器的最大压比;
(6)如果不是,则计算单位时间内涡轮增压器出口处的实际压力变化率;
(7)如果所述实际压力变化率不等于零,则根据所述发动机转速信号与所述发动机扭矩,得到涡轮增压器出口处标定压力值P,并根据所述标定压力值P计算单位时间内的理论压力变化率;
如果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压力值P3<标定压力值P,且所述实际压力变化率小于所述理论压力变化率,则开启电子增压器,关闭旁通阀;否则关闭电子增压器,开启旁通阀,返回执行步骤(2)至步骤(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2)中,如果检测到所述发动机转速不在所述第一转速范围内,则关闭所述电子增压器,开启旁通阀,返回执行步骤(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5)中,如果所述P3等于所述n*P1,则关闭所述电子增压器,开启旁通阀,返回执行步骤(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6)中,如果所述涡轮增压器出口处的实际压力变化率等于零,则关闭所述电子增压器,开启旁通阀,返回执行步骤(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7)中,如果所述涡轮增压器出口处压力值P3等于所述涡轮增压器出口处标定压力值P,则关闭电子增压器,开启旁通阀,返回执行步骤(2)。
6.一种发动机增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15)、空气滤清器(1)、与空气滤清器出口管路连接电子增压器(12)、与所述电子增压器(12)出口管路连接的涡轮增压器(2)、与涡轮增压器(2)出口管路连接的进气歧管(3)、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I)、设置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三压力传感器(III)、设置于所述电子增压器的出口管路上的第二压力传感器(II)以及设置于所述电子增压器(12)进气口管路与出气口管路之间的第一连接管上的旁通阀(14);其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I)用于检测所述空气滤清器(1)出口处压力;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III)用于检测所述涡轮增压器(2)出口处压力;所述控制单元(15)分别与所述电子增压器(12)、所述旁通阀(14)信号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子增压器(12)与所述旁通阀(14)的开启与关闭;所述控制单元(15)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I)、第二压力传感器(II)及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III)信号连接,以获取空气滤清器(1)出口处压力值P1、所述电子增压器(12)出口处的压力值P2与涡轮增压器(2)出口处压力值P3,并根据空气滤清器(1)出口处压力值P1与涡轮增压器(2)出口处压力值P3,对电子增压器(12)及旁通阀(14)进行控制,以及根据所述电子增压器(12)出口处的压力值P2及空气滤清器(1)出口处压力值P1,确定所述电子增压器(12)是否故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增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15)控制所述电子增压器(12)的开启或关闭,以使电子增压器(12)工作于增压状态或怠速状态;其中,所述增压状态是指所述电子增压器(12)通过压缩进气管路的空气,从而增大发动机进气系统进气量;所述怠速状态是指所述电子增压器(12)保持设定转速的空转,不会增大发动机进气系统进气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904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