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9365.1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3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小泽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02-249079号描述一种涉及车身前部结构的发明。简单地说,在前轮的车辆前侧处,前吸能构件设置在保险杠的侧端部的背面处。在前轮的车辆后侧处,后吸能构件设置在由门槛的前端面和外伸支架的前端面形成的凹部处。这从而甚至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轮时,也能够抑制该负荷集中在门槛的前端部处。
然而,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249079号中,在预想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轮的情况下制造了构造,因此留下关于抑制如下负荷的改善空间: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输入到前侧构件时,所述负荷作用在前围板上。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如下的车身前部结构: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抑制作用在前围板上的负荷。
发明内容
第一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包含:前围板,其使动力单元室与定位在所述动力单元室的车辆后侧的车厢隔开;前侧构件,其包含在所述动力单元室的侧部处的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前柱,其定位成比在所述车厢的侧部的前端处的所述前侧构件靠车身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前柱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接合至所述前柱;以及加强构件,其沿着在所述前围板的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部的前面而设置,且所述加强构件跨设在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壁部与在所述前柱的车身前侧处的前壁部之间。
依照上述构造,加强构件沿着在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部的前面而设置,且加强构件跨设在前侧构件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壁与在前柱的车身前侧处的前壁部之间。因而,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负荷的一部分通过加强构件传递到前柱。因而,即使当前侧构件在碰撞中被负荷挤压并变形时,也抑制作用在前围板上的负荷。
第二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为第一方案,其中所述加强构件形成有从车辆的正面观看时沿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
依照上述构造,加强构件形成有从车辆的正面观看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所述加强构件因而比没有形成突条的构造具有相对于来自前侧构件侧的负荷更高的弯曲刚性。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负荷从前侧构件经由加强构件传递到前柱的效率因而得到提高。
第三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为第二方案的构造,其中所述突条设定在包含如下部位的范围内:所述部位面对在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柱之间的接合部的车身前侧。
依照上述构造,在车身前端碰撞期间,能够防止或抑制加强构件在前围板和前柱之间的接合部的车身前侧处压曲。这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加强构件的压曲部与在前围板和前柱之间的接合部之间的接触。
第四方案的车身前部结构为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构造,其中所述前侧构件包含:侧构件前部,其在所述动力单元室的所述侧部处沿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侧构件后部,其与所述侧构件前部的后端部连续,且所述侧构件后部形成有沿所述前围板朝向车身后下侧延伸的脚踏部(kick portion);并且在所述加强构件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上端部固定至在所述侧构件前部的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壁部,且在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下端部固定至在所述脚踏部的所述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壁部。
依照上述构造,加强构件能够以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具有长的长度的方式设定,从而增加加强构件相对于来自前侧构件侧的负荷的弯曲刚性。这从而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能够使负荷从前侧构件朝向前柱有效传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显现出如下的卓越的有益效果:当负荷在车辆前端碰撞中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能够抑制作用在前围板上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出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其中,除了前轮之外,图中的折断线的右侧以水平横截面的方式示出。
图3是图示出图1中图示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简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93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巷道探测四足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主销定位参数调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