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0855.3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6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增;郝建港;张芳华;李铭新;王彦玲;王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旭锐新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K3/34;C08K5/07;C08K3/32;C08K5/053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37231 | 代理人: | 卜爱华 |
地址: | 26271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聚丙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阻燃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卤水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镁资源,但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海水制盐苦卤,其产品多为六水氯化镁和七水硫酸镁,附加值较低,且产能过剩。每年均存在大批量的富镁卤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综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然后作为废液排放,又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卤水中镁资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成为了卤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六水氯化镁、七水硫酸镁等低附加值的镁系产品为原料,制备具备新功能、高附加值的镁盐产品是卤水镁资源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膨胀阻燃体系具有低烟、低毒、无熔滴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最活跃的阻燃研究领域之一,基本原理是多聚磷酸铵(APP)受热与成炭剂(CA)发生反应,释放氨气和水蒸气,发泡形成具有阻隔作用的膨胀炭层,隔绝热量和质量传递,从而达到阻燃的效果。添加协效剂是提高膨胀阻燃效率、降低添加量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目前添加的阻燃剂,添加量大,对聚丙烯的力学性能影响大,阻燃效果差异很大,成品的质量控制成本大。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充分利用富镁卤水副产物,同时有效控制硅镁复合氧化物的形貌和质量的,提高阻燃效率需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燃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聚丙烯,所述阻燃聚丙烯的配方组分按重量份数计为:阻燃协效剂0.5-3份、膨胀型阻燃剂10-25份和聚丙烯75-90份。
所述阻燃协效剂为硅镁复合氧化物和/或乙酰丙酮铁。
所述阻燃协效剂为硅镁复合氧化物和乙酰丙酮铁时,硅镁复合氧化物:乙酰丙酮铁重量份数比为0.4-1:0.3-0.9。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六硅酸镁、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六硅酸镁和海泡石时,所述六硅酸镁:海泡石的重量份数比为0.5-1.5:0.5-1.5。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六硅酸镁和凹凸棒石时,所述六硅酸镁:凹凸棒石的重量份数比为0.4-0.6:0.3-0.5。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海泡石和凹凸棒石时,所述海泡石:凹凸棒石的重量份数比为0.5-0.8:0.4-0.7。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六硅酸镁和凹凸棒石时,所述六硅酸镁:凹凸棒石的重量份数比为0.4-0.6:0.3-0.5。
所述硅镁复合氧化物为六硅酸镁、海泡石和凹凸棒石时,所述六硅酸镁:海泡石:凹凸棒石的重量份数比为0.2-0.5:0.1-0.3:0.1-0.3。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阻燃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比例取所述阻燃协效剂、膨胀型阻燃剂和聚丙烯混合均匀,通过螺杆挤出造粒得到膨胀阻燃聚丙烯。
所述螺杆挤出造粒参数为螺杆机头温度为180-200℃,螺杆转速70-100rpm,长径比为4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原料来源丰富,无需改性处理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不同协效剂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膨胀阻燃聚合物的阻燃性能,表现出良好的协效作用。降低了阻燃剂的用量,对聚烯烃的力学性能影响小,显著降低质量控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阻燃聚丙烯的热释放速率参数;
图2阻燃聚丙烯的总释热量参数;
图3阻燃聚丙烯的热失重曲线;
图4阻燃聚丙烯的DTG曲线;
图5阻燃聚丙烯策安电镜图片;
图6阻燃聚丙烯策安电镜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卤水综合利用效率较低,膨胀阻燃体系阻燃效率不高,添加量大影响载体力学性能的,质量控制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聚丙烯及其制备方法。
聚丙烯(PP),S2040,熔体流动速率为36g/10min(230℃/2.16kg),分子量约1.0×105,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多聚磷酸铵(APP),聚合度n>1000,山东世安化工有限公司;季戊四醇(PER),国药集团;六硅酸镁(MS3),Si/Mg=2.7-3.2,上虞洁华化工有限公司;海泡石(SEP)河北宏利海泡石绒有限公司;凹凸棒石江苏玖川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旭锐新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旭锐新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08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