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区域纵联比较原理的距离后备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2764.3 | 申请日: | 2015-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0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丛伟;张志明;王瑞;王菲;盖午阳;郑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区域 比较 原理 距离 后备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保护领域的距离后备保护方案,尤其是一种基于区域纵联比较原理的距离后备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距离保护是利用短路发生时电压、电流同时变化的特征,测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即测量阻抗),该比值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如果测量阻抗小于整定阻抗则距离保护动作。目前,距离保护原理广泛利用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中。
传统的距离后备保护整定原则比较复杂,需要与相邻线路(或变压器)的距离保护I段或II段定值进行配合,且需要考虑分支系数的影响。此外距离后备保护的动作延时也需要分别与相邻线路距离Ⅱ段或Ⅲ段保护的动作延时相配合。因此在传统的距离后备保护中,往往会出现动作延时过长难以快速切除故障的情况,甚至出现保护定值难以整定、动作延时无法配合等极端情况,严重影响了传统距离后备保护的性能,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纵联比较原理的距离后备保护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距离后备保护存在的定值整定复杂、动作延时较长且难以配合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区域纵联比较原理的距离后备保护方法,包括:
(1)采用灵敏度校验原则来进行保护定值的整定;
其中,对于距离Ⅱ段保护动作定值的整定原则为:确保本线路末端发生短路故障时满足设定的灵敏度;
对于距离Ⅲ段保护动作定值的整定原则为:确保在相邻最长线路末端发生短路故障时满足设定的灵敏度;
(2)将距离保护信息与相邻区域内的同类保护信息进行纵联比较,确定故障区域,并根据故障区域的不同,确定动作延时,完成后备保护功能。
所述步骤(1)中对于距离Ⅱ段保护动作定值的整定具体为:
ZⅡset=KsenZAB
其中,ZⅡset为距离Ⅱ段保护动作阻抗值整定值;Ksen为灵敏度系数;ZAB为被保护线路的等效阻抗值;
对于距离Ⅲ段保护动作定值的整定具体为:
ZⅢset=KsenZAB+Kb.maxZnext
其中,ZⅢset为距离Ⅲ段保护动作阻抗值整定值,Ksen为灵敏度系数,ZAB为本段被保护线路阻抗,Kb.max为分支系数最大值,Znext为下一级设备阻抗的最大值。
所述步骤(2)中相邻区域取决于距离后备保护的保护范围;
对于距离II段而言,如果保护范围为本线路,则相邻区域保护信息包括线路对侧及相邻线路出口处的距离II段信息,如果保护范围除本线路外还包括相邻线路,则相邻区域保护信息包括本线路对侧、相邻线路两端的距离II段信息;
对于距离III段而言,相邻区域信息的范围划定原则与距离II段相同。
所述步骤(2)的具体方法为:
假设系统区域内线路包括AB段和BC段,线路AB段分别设有距离保护1和距离保护2,线路BC段分别设有距离保护3和距离保护4,系统区域外设有距离保护5;
各保护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距离II段保护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以距离保护1为研究对象,假设其保护范围包括本线路及相邻线路,当故障点发生在线路AB上时,距离保护1启动,且故障时的测量阻抗小于距离II段的整定阻抗,距离II段元件启动;
第二步,为区分该故障为本线路故障或相邻线路故障,距离保护1获取保护2至5的距离II段的判断结果;
第三步,首先与来自本线路对侧距离保护2的距离II段判断结果进行比较,如果距离保护2的距离II段也启动,则确定该故障位于本线路,并确定动作延时为Δt,以便与距离I段主保护完成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2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