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3017.1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1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T.策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泰密克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5/00 | 分类号: | H04B5/00;H04B1/401 |
代理公司: | 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杜荔南;胡莉莉<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行 机动车辆 至少 两个 天线 设备 方法 | ||
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的设备和方法。本发明涉及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110、120、130)的设备(1),其中该设备(1)包括:开关装置(10),其被构造为与至少两个天线(110、120、130)耦合以及执行至少一次开关过程以及借助于该开关过程改变至少两个天线(110、120、130)的一个天线的相应输入电容;多路复用装置(20),其被构造为选择用于近场通信的至少两个天线(110、120、130)中的一个并且将其连通到输出端(40);并且其中多路复用装置(20)和开关装置(10)被构造为,在将具有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天线(110、120、130)转换到具有第二电容的第二天线(110、120、130)时通过执行开关过程来将该第二输入电容与第一输入电容相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是一种用于通过无线电技术在厘米范围内的距离上以例如直至424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来无接触地交换数据的传输标准。
一般已知,该技术尤其应用在针对微支付(小额非现金支付)的解决方案中。
所述传输要么无连接地、利用根据ISO 14443或ISO 15693的无源HF-RFID标签(高频RFID,RFID代表英文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借助于电磁波的识别”)来进行,要么有连接地在等效的有源发送器之间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用于改进地运行天线的方法和设备。
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解决。实施方式和改进方案可从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图中提取。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的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开关装置,其被构造为与至少两个天线耦合以及执行至少一次开关过程以及借助于该开关过程改变至少两个天线的一个天线的相应输入电容;和多路复用装置,其被构造为选择用于近场通信的至少两个天线中的一个并且将其连通到该设备的输出端;其中多路复用装置和开关装置被构造为在将具有第一输入电容的第一天线转换到具有第二电容的第二天线时通过执行开关过程来将该第二输入电容与第一输入电容相匹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设置用于机动车辆的近场通信网络,其中该近场通信网络包括至少两个天线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或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任意实施方式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设置用于运行用于机动车辆的至少两个天线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下列方法步骤:提供来自至少两个天线的第一天线作为当前连通的天线,其中该第一天线具有第一输入电容;选择来自至少两个天线的第二天线作为即将连通的天线;以及执行开关过程,其中将第二天线的第二输入电容与第一天线的第一输入电容相匹配并且进行从第一天线到第二天线的转换。
第一、第二或第三天线的第一输入电容或第二输入电容或第三输入电容的概念如由本发明使用的那样意味着相应天线的当前或目前主要的输入电容。
第一输入电容例如可以根据所进行的开关过程采取不同的值。例如,输入电容——例如第一输入电容或第二输入电容——可以由两个串联电容的总和构成,其中可以通过开关过程将这些串联电容之一设定到0 F,由此相应地改变相应天线的所属输入电容。
本发明有利地实现由外部的开关过程触发的对输入电容的改变并且因此在从一个天线转换到下一个天线的情况下在天线的多路复用运行中有利地匹配天线的输入电容。
本发明有利地使得能够改进在机动车辆中(即例如在例如50 km/h的行驶或运动期间)电磁波的辐射或接收,其中电磁波的辐射或接收可以通过运行多个——至少两个——天线来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泰密克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陆泰密克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30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