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13901.5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4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梁骁;马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2101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一体化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水日益紧张,大量生活污水的产生,使城市污水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生活设施中排出的污水影响环境,必须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目前,我国使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在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着效率低、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随着人们对污水处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效环保的新型污水处理设备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发明具有操作过程简单、效率高、实用方便的优点。
中国专利申请CN2015205101117提供了一种竖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处理区、分离区及出水管。本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污水处理效率高、速度快、简单易操作;(2)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占用空间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3)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中采用曝气装置,增加了好氧区的供氧量,因此增强了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处理效率;(4)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中设有环形集水区有利于处理后的水的储存和排出。
上述现有技术中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并不能完全充分,因此导致活性污泥中的菌体无法完全发挥效用,对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不够完全。此外,上述方案提供的装置仅仅采用活性污泥对污水进行处理,且仅通过一次沉淀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获得一种操作简便、污水处理效率高、规模化的污水处理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初步沉淀区、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和二次沉淀区;所述初步沉淀区内设有进水管道,分为主管、支管和相对设置在支管上的出口管,排空管设于初步沉淀区底部;所述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与初步沉淀区通过挡板a隔开,并于底部相通,该区内嵌入爆气管装置,分为主进气管、分支管和在其上均匀排布的喷气头,其中主进气管与空气管连通;组合填料装置固定连接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内,所述组合填料装置为纤维丝缠绕在塑料环周围形成的纤维束环状结构;所述二次沉淀区通过上端开有缝隙的挡板b与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连通,在池壁侧面设有出水管,底部设有排泥管。
在上述结构中,活性污泥置于初步沉淀区下部,经初步处理后的污水由出口管进入初步沉淀区,两边的出口管错开相对设置,该结构有利于污水相互对流,促进与污泥混合均匀。经初步沉淀区处理后的污水从挡板a下方的空隙进入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该区的反应原理是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复合于同一反应器中,使不同的微生物生长在各自最佳的环境条件下,空气管和爆气管装置提供氧气,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最后,污水经挡板b上部的缝隙进入二次沉淀区,沉淀后上清液从出水管流出,污泥从排泥管排出。
本发明采用的第二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将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通过插板分隔为下部相通的左右区间;并在挡板a上端开设回流缝,该回流缝的平面低于挡板b上的缝隙。该结构有利于污水在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中处理时经挡板a上端的回流缝流回初步沉淀区,从而使得污水交替处于好氧和缺氧环境中,挡板a的回流缝平面低于挡板b的缝隙平面有利于污水在达到一定液位前只能在初步沉淀区和活性污泥-生物膜共生反应区之间循环,充分进行反应。
本发明采用的第三方案的卧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在初步沉淀区和二次沉淀区之间加设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和污泥回流管,其中污泥回流泵用来为污泥的回流提供动力。该结构有助于将二次沉淀区中多余的污泥输送至初步沉淀区,从而达到循环利用,提高污泥利用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
作为对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出口管和喷气头均至少设置一个。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出口管相互错开相对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污水在初步沉淀区内形成对流,起到混合搅拌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得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且不需要提供额外动力,环保高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3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