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梅奇酵母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4226.8 | 申请日: | 2015-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5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殿朋;刘霆;张涛涛;卢彩鸽;刘德文;刘伟成;董丹;吴慧玲;卢向阳;赵娟;裘季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6 | 分类号: | C12N1/16;A01N63/04;A01P3/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黄家俊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酵母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微生物新资源及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的一种梅奇酵母菌及其应用。所述梅奇酵母菌菌株为QHL‑12‑3,分类命名为Metschnikowia sp.,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10463。所述梅奇酵母菌株从果实表面分离筛选得到,是一株新的梅奇酵母菌菌株,该梅奇酵母菌株及其代谢物对桃采后褐腐病及其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在所选择的植物病原真菌中,所述梅奇酵母菌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0mm以上,说明所述梅奇酵母菌具有稳定、高效的抗菌性能,可应用于防治上述病菌或病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新资源及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梅奇酵母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桃园面积超过900万亩,是世界上桃有效种植面积第一大国;年产桃超过40万吨,是世界上桃产量第一大国。北京桃产量位居国内前8名,仅北京平谷一地,桃种植面积就达22万亩(1.47万公顷)之多;桃产业已成为平谷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一些桃子及相关加工产品已经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国家。2000年以来北京桃褐腐病大面积增加,且逐年加重;其中2005年发病较重的桃园,桃果受害,大量脱落,采摘时未见显症的果实,在采摘2-3天后,50%以上的果实因褐腐病侵染而腐烂,给果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2年北京市植保站桃褐腐病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各郊区县桃产区均有桃褐腐病发生,而且桃子在采后的运输和贮藏期间发病率都在30%以上;这大大降低了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严重影响了北京桃产业的发展。
应用杀菌剂防治采后病害是降低果品损失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应用于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主要为SO2和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SO2的广泛使用常常会带来环境污染,而且在常距离运输和长期的果实贮藏中,其杀菌效果会随时间而迅速丧失;噻苯咪唑虽然对果实采后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病原细菌没有效果,而且其使用后残效期较长,不易降解,会影响高端果品的对外出口;更重要的是,噻苯咪唑的大范围应用容易使得一些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生物杀菌剂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有天然优势,避免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抗药性等问题,而且低毒、环保、持效,自然界生态兼容性较好,是化学农药试剂应用最有前景的替代手段之一。
梅奇酵母菌属酵母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主要存在于含糖量较为丰富的果实表面和花上,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之一。该菌生长速度快,营养简单,生长力强。在作为生防菌应用方面,它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1)对环境的污染较少,不产生毒素;2)不产生抗生素,对人类相对比较安全;3)相对于其他真菌而言,不产生致敏孢子;4)所需营养比较简单;5)适合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因此,它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成功获得了一株抑制桃采后褐腐病菌及桃采后褐腐病的梅奇酵母菌,经试验验证,该酵母菌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0mm以上,说明所述梅奇酵母菌具有稳定、高效的抗菌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新种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sp.)。
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病原菌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上述梅奇酵母菌和/或其的代谢物。
本发明的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病害抑制剂,其活性成分为上述梅奇酵母菌和/或其的代谢物。
所述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sp.),菌株号为QHL-12-3,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10463。
所述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sp.)QHL-12-3的5.8S rDNA、ITS1/ITS2基因序列,26S rDNA基因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No.2所示。
所述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sp.)QHL-12-3的26S rDNA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42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