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5311.6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8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郑竹安;陈小波;徐进;吕红明;朱龙英;刘富豪;熊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2405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新型 智能 指向 喇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以及安装该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的车辆。
背景技术
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汽车;汽车的广泛引用,已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距离被不断拉近,其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而且加快了生活节奏。当前,汽车已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公具。
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交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行驶速度也随之增加。因此,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其中两车相撞是影响客车行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在炎炎夏日时开空调或冬天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都需要将车窗紧闭。由于汽车的封闭环境,这就导致了驾驶者在车中很难听到后方或侧面来车的喇叭声。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由于未接到来车的提示信息,驾驶者的不当操作往往导致追尾或与侧方来车相撞。
因此,如何对因车窗完全封闭,车辆高速行驶时噪声等造成驾驶员未发现周围鸣笛声或未能作出准确判断的行驶安全性,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选择性地提醒驾驶员,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包括喇叭本体,还包括:
信息加载模块,采集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经纬度信息并发送到预警判定系统和信号发射接受装置;
信号发射接受装置,与本车的喇叭按钮联动,按喇叭的同时发射携带本车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的无线信号,并接收携带其他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的无线信号;
测距传感器,测量其他车辆与本车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发送到预警判定系统;
预警判定系统,接收信息加载模块、信号发射接受装置与测距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信号里包含的本车与其他车辆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以及距离信息判定危险状况;
警铃,预警判定系统判定车辆状况为危险时,警铃发出响声实现报警,所述警铃与喇叭本体设计成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无线信号为802.11p。
优选的,所述信息加载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和分别于其连接的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将车辆速度、加速度和经纬度信息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加载至预警判定系统以及信号发射接受装置。
优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与喇叭本体连为一体,安装在汽车底盘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测距传感器采用K4241340传感器,信息加载模块采用TMS320F2808PZA传感器信号处理芯片,预警判定系统采用STC89C52微处理器。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采用预警判定系统接收信息加载模块、信号发射接受装置与测距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信号里包含的本车与其他车辆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以及距离信息分析判定危险状况,向警铃发出警报信号,警铃发出响声,对驾驶员实现提醒作用,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汽车新型智能指向性喇叭,包括喇叭本体,还包括:
信息加载模块,采集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经纬度信息并发送到预警判定系统和信号发射接受装置;所述信息加载模块连接有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将速度传感器的车辆速度、加速度和经纬度信息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加载至预警判定系统和信号发射接受装置。
信号发射接受装置,与本车的喇叭按钮联动,按喇叭的同时发射携带本车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的802.11p无线信号,并接收携带其他的速度、加速度、经纬度信息的802.11p无线信号;
测距传感器S1,与喇叭连为一体,测量其他车辆与本车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发送到预警判定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53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