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达标地表水四类之AAO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16824.9 | 申请日: | 2015-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4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征宙;杨奋毅;龚中明;魏俊;游清红;王晓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科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陈征宙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达标 地表水 aao 污水处理 系统 及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达标地表水四类之AAO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背景技术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的地表水按功能高低分为五类:I、II、III、IV、V;现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标准定在地表水IV类的排放标准,即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城市污水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目前,主要是采用物理、生物、及化学的方法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以分离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并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物(主要为氮、磷化合物),从而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常规活性污泥法能满足CODcr、BOD5、SS的去除率,但对氮、磷的去除率是有一定限度的,仅从常规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中排除氮、磷,其去除总氮约15~25%,但由于污水中总氮的氨化,氨氮去除效率很低,往往不能去除氨氮。总磷一般去除约30~50%,达不到地表水IV类的排放标准对水质的要求。有些污水处理系统,虽然能够实现前述地表水IV类的排放标准出水水质,但是,其存在水质波动幅度较大,工艺稳定性欠佳之缺陷,特别是对TP、氨氮要求之高,而且,其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源较多,污水处理成本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达标地表水四类之AAO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其能够大幅度削减CODcr、BOD5、SS以及TN、NH3-N、TP等污染物浓度,且其工艺稳定性佳,对出水水质有很好地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达标地表水四类之AAO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有沿工艺过程依次连接的AAO生化池、周进周出矩形二沉池及生物接触氧化池;
该AAO生化池包括有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及好氧池;该AAO生化池连接有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该好氧池内设置有微孔式曝气器;前述曝气沉砂池的污水管连接于厌氧池的进水端,厌氧池的出水端连通第一缺氧池的进水端,第一缺氧池的出水端连通第二缺氧池的进水端,第二缺氧池的出水端连通好氧池的进水端;好氧池的出水端回流至第二缺氧池的进水端,好氧池与第二缺氧池之间设置有内回流泵,第二缺氧池内设置有潜水推流器,形成第二缺氧池内回流以及第二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的回流;第一缺氧池与厌氧池之间设置有内回流泵,第一缺氧池与厌氧池内亦分别设置有潜水推流器,形成第一缺氧池、厌氧池各自内回流以及两者间的回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均呈长方形结构,其相应池内均沿长边方向延伸设置有竖向隔壁,该竖向隔壁将相应池内分隔形成左、右侧流道,且竖向隔壁两端与相应池内壁保持间距,前述左、右侧流道经两端间距连通形成环形回流道,前述潜水推流器分别设置于右侧流道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前后邻设且具有一共同壁,该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的共同壁上开设有左、右间距布置的第一、二通孔,该第一、二通孔均前后贯通式设置,该第一、二通孔分别正对前述左、右侧流道开设;前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的环形回流道均为逆时针方向回流的环形回流道,其左侧流道内的潜水推流器向后推流式设置,右侧流道内的潜水推流器向前推流式设置;
该第二缺氧池的环形回流道为顺时针方向回流的环形回流道,其左侧流道内的潜水推流器向前推流式设置,右侧流道内的潜水推流器向后推流式设置;该第二缺氧池位于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的左侧,且第二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一缺氧池分别具有一共同壁;第二缺氧池与第一缺氧池的共同壁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第四通孔,该第四通孔正对第一缺氧池内竖向隔壁后端的间距;
该好氧池包括有依次贯通的前端横向池、中间纵向池及后端横向池,该好氧池位于第二缺氧池左侧;第二缺氧池的前端与前端横向池具有一共同壁,该共同壁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第四通孔,该第四通孔正对第二缺氧池的右侧流道设置;该第二缺氧池的后端与后端横向池具有一共同壁,该共同壁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五通孔,该第五通孔正对第二缺氧池的左侧流道设置;该第二缺氧池的左侧与中间纵向池具有一共同壁;
以及,前述内回流泵分别设置于前述第二通孔、第五通孔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距的宽度与左、右侧流道的宽度分别相等。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的内部四角部位均设计为导圆过渡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科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陈征宙,未经东莞市科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陈征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168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