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维生素B5的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21845.X | 申请日: | 2015-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5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郗日沫;许坤;孟萌;尹永梅;张丽沙;李小刚;董亚庆;王玉芬;宋兆瑞;龙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三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大学;李小刚 |
主分类号: | C07K14/795 | 分类号: | C07K14/795;C07K1/107;C07K16/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维生素 sub 偶联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VB5的偶联物,由(R)-N-3,3-二甲基-2,4-二羟基-1-氧代丁基)-3-丙氨酸钙盐(VB5)半抗原与产生免疫原性的载体物质偶联而成,所述载体物质为优选蛋白质,蛋白片段,合成多肽或半合成多肽。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VB5的偶联物,其中所述蛋白质是钥匙孔蓝蛋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B5的偶联物,其结构通式如()
()
其中,n为与一个钥匙孔蓝蛋白结合的维生素B5的分子个数,所述n为整数1~20,KLH为钥匙孔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分子量范围是450KDa~1300KDa;
上述偶联物显示出如下物化特征:
外观:白色粉末固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VB5的偶联物,其特征是:所述n为整数5~15,KLH分子量范围是450KDa~1300KDa。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VB5的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VB5与产生免疫原性的载体物质连接起来,结合为具有诱发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偶联物,并保持该偶联物的生物活性不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VB5的偶联物的制备方法,由如下步骤完成:
溶液A的制备:在冰浴中,将维生素B5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全溶解后向其中滴加三正丁胺,搅拌0.5h,再滴加入氯甲酸异丁酯,反应1h;
溶液B的制备:将KLH溶于pH为7.38~7.56,浓度为0.01M~0.02M的磷酸缓冲溶液中,配成5mg/ml的溶液,备用;
分别取溶液A和溶液B,在4℃温度下,把溶液A逐滴加入到不断搅拌状态下的溶液B中,反应过夜,得溶液C;
溶液C用上述磷酸缓冲液搅拌透析70~80小时,再改用蒸馏水透析20~30小时,每6h更换一次透析液;
冻干透析液,得到白色维生素B5的偶联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VB5的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所述VB5与三正丁胺、氯甲酸异丁酯摩尔比为1:1.1:1.4。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维生素B5的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所述的维生素B5与钥匙孔蓝蛋白的质量数比为1:1。
9.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维生素B5的偶联物作为免疫原在制备维生素B5特异反应抗体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三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大学;李小刚,未经天津三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大学;李小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184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