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7398.9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6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刚;陈启均;王敏;张雷鸣;杨昀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李凌峰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移动 网络 汽车 解锁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解锁系统,特别涉及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成为普通家庭的代步工具。伴随用户总数的不断提升,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例如忘记带车钥匙,或者车钥匙无意中丢失,这种情况下想发动汽车,一些汽车厂家提供了手机通过蓝牙发送信号解锁汽车。带来新的问题是,手机可能没电导致无法使用手机解锁;这种简易的加密技术容易被黑客破解,导致他人进入汽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移动网络解锁汽车的方法,不仅使用方便,环境限制限制因素少,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及其方法以实现使用移动网络安全,可靠的解锁汽车。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包括服务器、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只读存储器及汽车解锁控制系统;所述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只读存储系统及汽车解锁控制系统设置于汽车上;所述只读存储器中存储有一对公私钥;
用户通过已注册账号登陆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向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发送通信请求,SIM接收处理系统检测服务器是否合法,是则建立通信,否则拒绝服务;
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及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后,用户通过服务器发送使用私钥加密的控制指令至SIM卡接收处理系统,SIM卡接收处理系统获取只读存储其中的公钥对控制指令进行解密;
汽车解锁控制系统获取解密后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动作。
具体的,所述只读存储器中存储的一对公私钥采用一次性编程技术单次写入。
具体的,所述服务器中至少存储有已注册账号对应的汽车发动机号信息、身份证号信息、SIM卡序列号信息及公钥信息。
具体的,所述SIM接收处理系统通过三次握手法检测服务器是否合法。
具体的,所述控制指令至少包括开启车门及开启发动机。
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户通过已注册装好用户通过已注册账号登陆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向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发送通信请求;
步骤2、SIM接收处理系统检测服务器是否合法,是则进入步骤3,否则拒绝服务;
步骤3、SIM卡接收处理系统及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用户通过服务器发送使用私钥加密的控制指令至SIM卡接收处理系统;
步骤4、SIM卡接收处理系统获取只读存储其中的公钥对控制指令进行解密并将解密后的控制指令发送至汽车解锁控制系统;
步骤5、汽车解锁控制系统获取解密后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动作。
具体的,服务器中至少存储有已注册账号对应的汽车发动机号信息、身份证号信息、SIM卡序列号信息及公钥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SIM接收处理系统检测服务器是否合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服务器请求获取SIM卡的序列号;
步骤22、SIM接收处理系统使用公钥加密SIM卡的序列号后发送至服务器;
步骤23、服务器使用私钥解密SIM卡的序列号后与预存的注册账号对应的SIM卡的序列号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发送至SIM接收处理系统;
步骤24、SIM接收处理系统检测比对结果,若比对成功则建立通信,否则拒绝服务。
具体的,所述控制指令至少包括开启车门及开启发动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利用移动网络解锁汽车的方法,不仅使用方便,环境限制限制因素少,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及其方法实施例中解锁汽车逻辑服务器端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及其方法实施例中解锁汽车逻辑汽车端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移动网络的汽车解锁系统及其方法实施例中解锁汽车服务端与汽车端握手流程。
以下结合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73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