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投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33177.2 | 申请日: | 2015-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3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涂福泉;胡升谋;庄羽航;陈奎生;吕杰;曾良才;欧阳惠;许仁波;王云学;王琦琳;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5/00 | 分类号: | F15B15/00;F15B15/02;F16B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投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投放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投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投放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和民用生产之中。但现有的投放装置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弹射投放装置依靠爆炸螺栓实现对投放物的挂载固定,通过对双弹簧的预紧施加弹射力,当收到投放信号时,爆炸螺栓通电断裂,投放物在双弹簧的作用下向外弹出,但弹射投放装置由于使用弹簧作为动力源,受到了弹力系数等自身参数限制,不能投放重物;盆板组合体投放装置主要由横向送气缸、滑块、定位座承台、立柱等几个部分组成,但盆板组合体投放装置采用气动方式,不能自动投放物品,且不能投放重物;泡排棒投放装置主要由壳体、转盘、储棒筒等几个部分组成,但泡排棒投放装置不能自动投放物料,且投放物品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投放装置的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自动投放重物,且能投放多种物品的自动投放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自动投放装置由电液推杆缸筒的下端和下投放装置的上端通过螺纹同中心线固定连接。
下投放装置由内芯、外筒、外芯和吊钩组成。内芯活动地装入外芯中,外芯活动地装入外筒中,外筒的底部下平面固定有吊钩,吊钩、外筒、外芯和内芯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为同一直线。
外芯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上部同中心线地设有喇叭状空腔,紧贴喇叭状空腔的底部水平地开有四个方形通孔,四个方形通孔沿半径方向呈十字状设置。
外筒呈圆筒状,外筒的内壁水平地开有环形槽,环形槽的上平面与下平面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方形通孔横截面的边长。所述环形槽下水平面与外筒内壁底部间的距离等于外芯的方形通孔下平面与外芯下端间的距离。
内芯由活塞杆和四个锁扣组成。活塞杆的下端为圆锥台,圆锥台的下部沿径向方向中心对称地开有四个“U”形豁口,四个“U”形豁口分别装有第一销柱,第一销柱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圆锥台的径向方向。四个锁扣形状结构相同,每个锁扣由连杆、第二销柱和滑块组成,四个滑块均为正四棱柱,每块滑块的一端沿长轴线方向开有“U”形凹槽,每个“U”形凹槽装有第二销柱,第二销柱的轴线垂直于滑块的长轴线。四个连杆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第二销柱铰接,四个连杆的另一端与各自对应的第一销柱铰接。
内芯的四个滑块通过外芯中各自对应的方形通孔活动地装入外筒的环形槽内。
所述的外芯是由两个对称的带有喇叭状空腔和方形通孔的半圆柱体固定而成。
所述外芯的上平面与外筒的环形面为同一平面。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由于四个连杆的一端与活塞杆的下部铰接,四个连杆的另一端与各自对应的滑块铰接。当电液推杆缸筒推动活塞杆向下运动时,四个连杆则推动四个滑块沿径向方向向外水平运动,即四个滑块通过各自对应的方形通孔进入外筒的环形槽内,从而实现投放装置的锁紧功能。
同理,当电液推杆缸筒拉动活塞杆向上运动时,四个连杆则拉动四个滑块沿径向方向向内水平运动,即四个滑块通过各自对应的方形通孔退出外筒的环形槽内,回到外芯之中,从而实现投放装置的松开功能。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1.由于本发明采用的电液推杆缸筒是一种机、电、液一体化的新型柔性传动机构,用电液推杆缸筒提供动力,能实现活塞杆的自动往复运动,故能实现自动投放功能。
2.由于本发明的滑块能伸入外筒的环形槽内,形成一种紧密嵌套,这种嵌套结构在竖直方向的重力作用下不会松开,能实现投放装置的锁紧功能。本发明能挂载并投放重物。
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以及本发明采用吊钩挂载物品,不仅能自动投放重物,且能投放多种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形状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下投放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外芯5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内芯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3中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自动投放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自动投放装置由电液推杆缸筒1的下端和下投放装置2的上端通过螺纹同中心线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31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