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空坠落物监测反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34646.2 | 申请日: | 2015-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2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施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鸿斌 |
主分类号: | B60K15/077 | 分类号: | B60K15/077;B60R21/0136;B60R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1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空 坠落 监测 反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保护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燃油泄露的高空坠落物监测反馈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汽车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经常有汽车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交通拥挤的城市,汽车追尾、碰撞等事故天天都在发生。追尾是指同车道行驶的车辆尾随而行时,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相撞的行为,主要由于跟进间距小于最小安全间距和驾驶员反应迟缓或制动系统性能不良所致。追尾、碰撞等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都是通过保险理赔等方式来减少自己的损失。但是有的交通事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使得到理赔也不能弥补亲人心灵的创伤。如何在交通事故中减小汽车的撞击损失,从而进一步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汽车技术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现有的文献中,减小汽车的撞击损失往往都是通过加固汽车零部件来实现。在交通事故中,若是燃油不能及时排出,往往会使损失进一步扩大,发生爆炸。在现在有的文献中,还没有专门防止交通事故燃油爆炸的相关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空坠落物监测反馈系统,在交通事故中可以使燃油快速排出,不发生燃油爆炸。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车体、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前车轮、后车轮、第一受力感应器、线束、供油管、第一电磁阀、油箱、移动体、电机、第二电磁阀、第一泄油管、第二受力感应器、第二泄油管、第三电磁阀、第三受力感应器、第四受力感应器、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三泄油管、第四泄油管、第五受力感应器,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布置在车体的前端,前车轮、后车轮布置在车体的底壳上,第一受力感应器布置在车体的前罩盖上,供油管的一端穿过油箱的前壁面后与油箱相连通,供油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相连通,第一泄油管的一端过油箱的后壁面后与油箱相连通,第一泄油管的另一端穿过车体后伸到车外,第一泄油管的另一端的端口朝向车后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分别布置在供油管、第一泄油管上,移动体布置在油箱的上部,电机通过伸缩杆与移动体相连接,第二受力感应器布置在车体的后罩盖上,第二泄油管的一端过油箱的下壁面后与油箱相连通,第二泄油管的另一端穿过车体后伸到车外,第二泄油管的另一端的端口朝向车前方,第三电磁阀布置在第二泄油管上,第三受力感应器、第四受力感应器分别布置车体的两侧壁上,第三泄油管、第四泄油管的一端分别与油箱相连通,第三泄油管、第四泄油管的另一端分别伸出车体的外侧,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分别布置在第三泄油管、第四泄油管上,第五受力感应器布置在车体的顶部,第一受力感应器、第一电磁阀、电机、第二电磁阀、第二受力感应器、第三电磁阀、第三受力感应器、第四受力感应器、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五受力感应器均通过线束与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发动机通过线束与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油箱、移动体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20、第五电磁阀21与油箱的距离均为50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减小两车之间撞击损失,防止燃油爆炸,保护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车体,2、发动机,3、电子控制单元,4、前车轮,5、后车轮,6、第一受力感应器,7、线束,8、供油管,9、第一电磁阀,10、油箱,11、移动体,12、电机,13、第二电磁阀,14、第一泄油管,15、第二受力感应器,16、第二泄油管,17、第三电磁阀,18、第三受力感应器,19、第四受力感应器,20、第四电磁阀,21、第五电磁阀,22、第三泄油管,23、第四泄油管,24、第五受力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鸿斌,未经施鸿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46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