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35685.4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6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沈文龙;王海霞;林艳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新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力桩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领域,涉及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单静载试验中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具体涉及一种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单静载试验中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必须对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进行单载荷试验,以检测大直径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抗拔)承载力。在对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进行单载荷试验时,要把反力桩与主梁连接在一起。
但是,目前在建筑工程检测中,一种方法是简单用钢筋把反力桩与主梁连接在一起,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圆形套筒将反力桩与主梁连接在一起。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受力不均匀、易偏心,操作复杂、连接工期长,以及连接装置不可重复利用、试验成本高等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该连接方法解决了大直径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抗拔)承载力检测中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在该连接方法中,所述反力桩与所述主梁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其特征是,该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螺纹或锚锁具将所述反力桩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法兰连接在一起;
(2)、通过螺纹或锚锁具将所述主梁与所述连接装置的翼板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步骤(1)中,通过螺纹或锚锁具将所述反力桩的配筋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法兰中的反力桩连接孔连接在一起,从而将所述反力桩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法兰连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步骤(2)中,通过螺纹或锚锁具将所述主梁的拉杆与所述连接装置的翼板中的主梁连接孔连接在一起,从而将所述主梁与所述连接装置的翼板连接在一起。
再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中间圆筒,其特征是,所述中间圆筒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连接板、下端面上设置有法兰,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一对平行的翼板,所述法兰上围绕圆周均匀地设置有多个反力桩连接孔,每个所述翼板上都均匀地设置有多个主梁连接孔,围绕所述中间圆筒的上端的外壁均匀分布有多个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相连的过渡板,围绕所述中间圆筒的下端的外壁也均匀分布有多个与所述法兰的上表面相连的过渡板。
再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中间圆筒内设置有多根加强筋。
最后,所述反力桩连接孔和所述主梁连接孔都为螺纹孔。
与现有的连接方法相比,本发明的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主梁与翼板平行连接后再通过中间圆筒将力传到法兰,法兰与反力桩进行连接,整个过程受力均匀、不偏心。
2、通过螺纹即可实现反力桩和主梁的连接,因此,其操作简单,连接工期短。
3、连接装置可反复使用,从而能够节省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所使用的连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其中,为了清楚,省略了法兰。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介绍本发明的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之前,先介绍该连接方法所使用的连接装置。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反力桩与主梁的连接方法所使用的连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参见图1,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中间圆筒1。所述中间圆筒1用于传递力。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如图1、3和4所示,所述中间圆筒1内设置有多根加强筋8。通过设置所述加强筋8,能够提高所述中间圆筒1的强度,从而提高其传递力的能力。更优选地,如图3和4所示,所述多根加强筋8包括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从而使得所述中间圆筒1的强度更高,能够传递的力更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新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河北新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56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型非接触式冲洗系统
- 下一篇:一种地下空间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