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45414.7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8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新;闫飞;王利丹;邵伟力;楚艳艳;丁彬;崔世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25 | 代理人: | 张绍琳,张真真 |
地址: | 45119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石墨 中空 多孔 纳米 纤维 锂电池 负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备一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电池电极材料,具体属于化学能源储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21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设备日益增多,高性能的化学电源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理想也是技术最高的可充电化学电池,因为与其他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更为出色,锂离子电池目前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子产品、电动自行车等方面,未来将运用于电动汽车、航天航空、军事移动通信工具和设备等领域,其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并有望在电动汽车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
静电纺丝以其制造装置简单、纺丝成本低廉、可纺材料种类繁多、工艺可控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有效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利用静电纺丝技术不仅能实现多种纳米纤维材料包括聚合物、无机物、聚合物/聚合物复合物、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物以及无机物/无机物复合物等的构筑,而且可以实现纤维多级粗糙结构、堆积密度、纤维直径、比表面积、连通性等结构特性的精细调控。
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比石墨类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高一个数量级,并且其嵌/脱锂电位适中,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但是,硅在与锂的合金化反应过程中,硅材料会产生剧烈的体积膨胀(>300%),容易导致活性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发生急剧粉化脱落,电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电接触减弱,使得电池循环寿命急速衰减。为了解决硅基负极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1)制备纳米硅材料,如纳米硅颗粒、硅纳米线、硅纳米管,硅基薄膜等,纳米硅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离子扩散路径短、蠕动性强及可塑性高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体积效应,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2)制备硅基复合材料,向硅材料中引入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的第二相,如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硅基金属复合物等,通过第二相优异的机械性能来抑制硅的体积效应,并且由于第二相的导电性比较高,也能增加复合材料的整体导电性,从而提高电极的倍率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掺杂氧化石墨烯的聚丙烯腈/二氧化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利用高聚物热分解制孔的原理,经预氧化和高温碳化得到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二氧化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经镁粉热还原得到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优良的导电性。中空多孔的结构以及柔软的石墨烯可以缓解硅纳米粒子在插锂/脱锂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显著地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它是由石墨烯和硅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到中孔多空的碳纳米纤维基质中组合而成,碳/石墨烯/硅的质量比为80:15-25:2。所述的碳纳米纤维以无纺纤维毡的形式存在,其直径为300-500nm,碳纤维上面含有中腔和孔隙,孔隙率为800-1000g/cm3。所述的硅纳米粒子的尺寸为15-30nm。
制备这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步骤:
(1)将氧化石墨烯在室温条件下超声分散到由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酸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得到均匀分散的氧化石墨烯溶液。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浓度为0.1-1.0%,N-N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酸的体积比为15: 1-5,超声分散的时间为4-10h;
(2)将聚丙烯腈粉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和正硅酸乙酯加入到步骤(1)中所述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在80℃条件下超声搅拌2-8h,得到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正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溶液,聚丙烯腈的质量浓度为5-10%,正硅酸乙酯的质量浓度为1-5%;
(3)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粉末置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得到质量分数为5-15% 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工学院,未经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54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