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及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1552.6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3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聂光;方焰;彭卫;胡水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集森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频 最优 运行 确定 方法 加减 控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绘制包含有不同运行台数N的变频泵组的流量‑效率曲线图,并获取理论转换节点AN,N+1(QN,ηN),N为大于或等于0的连续整数,当N大于1时,变频泵组为并联变频泵组;在QN±5%QN的范围内,以相同的流量值试运行台数分别为N和N+1的两组变频泵组,获取对应的功率PN'和PN+1'相等时的转换节点,且所述转换节点为实际转换节点AN,N+1′(QN′,ηN′);若变频泵组实际运行的总流量QN'≤Q≤QN+1',则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为N+1。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频泵组台数的确定方法及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效率低,耗能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运行台数选取方法的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及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泵是一种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的能量增加。泵主要用于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广泛应用于农业、矿业、化工石油、国防以及电力等各个领域,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泵的使用。由于并联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泵组运行调度的灵活性和供能的可靠性,因此并联成为泵组最常见的一种工作方式。近些年,具有节能环保供能的变频泵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以并联方式连接的变频泵组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确定泵组运行台数的一般原则为台数最少原则,即单台泵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则不使用多台泵;在多台泵并联的泵组系统中,两台泵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则不使用三台泵,以此类推。传统的加减载模式为当运行中的泵组均升至最大频率时,则将泵的数量加载一台;运行中的泵组均降至最小频率时,则将泵的数量减载一台。在加载或减载泵时,加载泵的频率由零开始逐渐增加,其他泵的频率由最大频率逐渐减小,直至所有泵的频率达到最优运行频率为止;减载泵时,剩余泵的频率由最小频率逐渐上升,直至所有泵的频率达到最优运行频率为止。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有的并联泵组运行台数的确定不遵从台数最少原则,也多与其它相关设备开启的台数相关联。比如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开启冷水机组的台数与开启水泵的台数相同,这种由机组数决定水泵数的被动模式不能保证泵组的效率最高,因此不是最优方法。现有技术中变频泵组台数的确定方法一般效率低,耗能高,无法满足目前节能减排的需求。另外,传统模式下的变频泵组在加载和减载时,与正常变速控制逻辑(即泵组正常工作下满足压差、流量或温度等需求的控制逻辑)衔接困难,泵组频率的震荡幅度大,工作点的确定耗时长,一般需要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泵组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以及寿命,同时降低泵组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及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频泵组台数的确定方法及台数加减的控制方法效率低,耗能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所述变频泵组最优运行台数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绘制包含有不同运行台数N的变频泵组的流量-效率曲线图,并获取理论转换节点AN,N+1(QN,ηN),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0的连续整数,当N大于1时,所述变频泵组为并联变频泵组;
在QN±5%QN的范围内,以相同的流量值试运行台数分别为N和N+1的两组变频泵组,获取对应功率相等时的转换节点,且所述转换节点为实际转换节点AN,N+1′(QN′,η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集森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集森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1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