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热障的发动机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1776.7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4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E.R.龙布洛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6 | 分类号: | F02F1/26;F02F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缸盖 延伸部 发动机组件 燃料喷射器 冷却通道 排气口 热障 汽缸体 冷却 进气口 冷却剂 汽缸 封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热障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汽缸的汽缸体。所述发动机组件包括联接到所述汽缸体的至少一个汽缸盖、以及联接到所述汽缸盖的至少一个进气口、联接到所述汽缸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和联接到所述汽缸盖的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所述发动机组件包括从所述汽缸盖突出的汽缸盖冷却延伸部。所述汽缸盖冷却延伸部包括至少一个延伸部壁并限定至少部分由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壁封闭的延伸部冷却通道。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燃料喷射器之间,以在冷却剂流过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时在所述燃料喷射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形成热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燃料喷射器和排气口之间包括热障的发动机组件。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包括用于推进的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组件可以包括内燃发动机和燃料喷射系统。内燃发动机包括一个或多个汽缸。每个汽缸限定燃烧室。在操作过程中,内燃发动机在燃烧室内燃烧空气/燃料混合物,以便移动设置在汽缸内的活塞。
发明内容
在内燃发动机中燃烧之后,热的排出气体通过排气口离开燃烧室。如果燃料喷射器靠近排气口定位,来自流过排气口的排出气体的热量可传递到燃料喷射器。为了使得内燃发动机的效率最大,使得排气口和燃料喷射器之间的热传递最小是有用的。为此目的,目前公开的发动机组件包括汽缸盖冷却延伸部,该汽缸盖冷却延伸部被构造成使得从排气口向燃料喷射器的热传递最小。
在实施方式中,发动机组件包括汽缸体,该汽缸体具有至少一个汽缸。每个汽缸限定了燃烧室。发动机组件也包括联接到汽缸体的至少一个汽缸盖。所述发动机组件也包括至少一个进气口,该进气口联接到汽缸盖。这个进气口与燃烧室流体连通。此外,发动机组件包括联接到汽缸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排气口与所述燃烧室流体连通。此外,发动机组件包括联接到所述汽缸盖的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燃料喷射器被构造成将燃料直接喷射到燃烧室内。发动机组件另外还包括汽缸盖冷却延伸部,该汽缸盖冷却延伸部从汽缸盖突出。所述汽缸盖冷却延伸部包括至少一个延伸部壁,并限定了至少部分由所述延伸部壁封闭的延伸部冷却通道。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排气口和燃料喷射器之间,以便在冷却剂流过延伸部冷却通道时在燃料喷射器和排气口之间形成热障。本发明也涉及包括上述发动机组件的车辆。
根据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组件,包括:
汽缸体,具有至少一个汽缸,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汽缸限定了燃烧室;
至少一个汽缸盖,联接到所述汽缸体;
至少一个进气口,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与燃烧室流体连通;
至少一个排气口,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口与所述燃烧室流体连通;
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被构造成将燃料直接喷射到所述燃烧室内;
汽缸盖冷却延伸部,在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内形成突起,所述汽缸盖冷却延伸部包括至少一个延伸部壁并限定了延伸部冷却通道,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至少部分由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壁封闭;并且
其中,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口和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之间,以便在冷却剂流过所述延伸部冷却通道时在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和所述排气口之间形成热障。
优选地,其中,所述汽缸盖冷却延伸部在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内形成远离所述燃烧室延伸的突起。
优选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具有排气侧和与所述排气侧相对的进气侧,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的进气侧,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排气口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的排气侧,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联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汽缸盖的排气侧。
优选地,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延伸部冷却通道部分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喷射器之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17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