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4221.8 | 申请日: | 2015-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29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徐芳泓;李阳;曾莉;方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9/00 | 分类号: | B21C2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挤压 感应 加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镍基合金热变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镍基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抗氧化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及石油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根据其产品使用形态,主要分为板、管、棒、线。镍基合金棒材主要作为转动轴类、紧固件类、承力件等产品所用原材料,对其内部组织要求比较严格,棒材主要采用锻造和挤压两种方式生产。而对于热挤压棒材,由于其具有优异的表面质量、细小均匀的内部组织、高成材率等显著优点,被作为加工更高等级产品所用原材料。与高合金含量不锈钢相比,镍基合金具有更高的变形抗力以及较低的热导率,采用高合金含量不锈钢相同的生产工艺,在实际挤压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挤压前坯料感应加热温度波动较大并且严重不均的现象(最高温差可达400℃),严重时出炉坯料甚至出现“黑心”现象,从而造成挤压棒材严重弯曲(直线度为每米0.1米)、表面鱼鳞缺陷、断面组织差异大、挤压开裂、挤压闷车等现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克服了坯料感应加热温度波动较大并且严重不均的现象,最终获得高质量挤压棒材。
本发明所述的镍基高温合金中,合金中Ni≥45%(质量分数)。
本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坯料首先采用辊底炉进行加热,总在炉时间不低于150min,出炉温度控制在900~950℃之间;
Ⅱ出辊底炉坯料采用辊道送至感应加热炉,要求坯料直径≤260mm,长度不大于感应炉加热线圈长度的90%;
Ⅲ采用两阶段控制感应加热+控制保温技术方案解决坯料温度控制不准及温度不均现象;
根据坯料断面直径尺寸确定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功率,
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1(KW/mm),
功率调节系数K1的数值K1=1.1-1.2,即直径每1mm所需功率;
加热时间(s)=1/2坯料直径(mm)×M(s/mm),
时间调节系数M的数值M=1.4-1.6,即直径每1mm所需的时间;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使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
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2(KW/mm),
功率调节系数K2的数值K2=2.0-2.2,即直径每1mm所需功率;
到达目标温度后进度保温段,保温段设定功率15~30KW,保温时间30~45s。
第一阶段感应加热采取低功率、长时间原则,避免由于严重“集肤”效应造成的坯料表面超温以及端面温度差过大现象。经测量,第一阶段感应加热完毕后,坯料表面温度约为1080~1120℃之间,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小于40℃。
第二阶段感应加热使坯料直接升至目标温度,加热功率(KW)=坯料直径(mm)×K2(KW/mm)(K2=2.0-2.2),到达目标温度后进入保温段,保温段设定功率15~30KW,保温时间30~45s,保温段的目的是为了使坯料温度更加均匀以及补偿坯料的辐射损失。经测量,经保温后出炉坯料表面温度与目标温度差值≤20℃,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采本发明的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感应加热方法,得到的镍基合金挤压棒材消除了表面裂纹,挤压弯曲,其直线度不大于每米0.02米,无开裂现象,棒材组织细小均匀,炉坯料表面温度与目标温度差值≤20℃,端面心部与边部温度差≤25℃,晶粒度等级差≤2,组织均匀,生产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采用VIM+ESR径锻工艺得到Inconel625锻坯料,锻坯料表面进行机加处理,最终坯料规格φ222×680mm。
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C0.02%,Cr22%,Ni64.35%,Mo9%,Al0.4%,Nb4.0%,Ti0.2%,
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实施例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坯料室温入辊底炉(辊底炉为圆形连续升温装置,进炉时为室温,而后坯料在炉内滚动,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在炉时间157min,出辊底炉温度9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42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