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车辆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59665.0 | 申请日: | 2015-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0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华;张潭;林伟雄;詹元元;梁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越亮传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89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终端 车辆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车辆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管理系统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后端平台系统以及移动终端,所述前端数据采集系统采集车辆的状态数据,后端平台系统包括物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器,移动终端中包括数据获取单元、存储单元、报警单元、分析单元、数据类型确定单元和数据请求单元。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面向大众的汽车信息化服务,并且可以减轻移动终端的负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车辆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汽车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围绕着汽车的各类服务已衍生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随着快速发展。
就汽车本身而言,当代的汽车已发展成为了集机械、电子、信息高度一体化的产品,其信息化程度也在高速发展的IT产业的带动下迅速提升,对汽车整体性能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汽车的生产、销售、服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目前各大汽车制造巨头都有成熟稳定且功能强大的汽车信息化体系架构,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大汽车制造巨头们都采用了封闭的体系架构,使用专用的私有协议且不对外公开,导致与汽车本身紧密耦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绝大多数都是由汽车制造商定制化开发的,在出厂时就安装(即通常所说的“前装应用”)完毕了,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后来加装的应用(即“后装应用”)又无法实现与汽车自身信息系统的紧密耦合,难以对汽车状态的深入了解,从而缺乏应用的深度。
同时,当前通信网、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但目前国内针对汽车的应用却似乎与通信网、互联网脱了节,服务提供商无法充分利用到通信网和互联网及时向汽车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服务,而汽车用户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地找到服务提供商。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以通信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针对汽车的服务市场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供挖掘。由于国内汽车保有数量的巨大,以及汽车服务需求的普遍性,急需一种面向大众的能够提供汽车信息化服务的管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车辆管理系统,可充分地解决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车辆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管理系统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后端平台系统以及移动终端,所述前端数据采集系统采集车辆的状态数据,所述状态数据包括车辆诊断(OBD)数据和位置服务(LBS)数据,所述OBD数据通过与OBD接口相连接的OBD数据采集器获取,所述LBS数据通过GPS设备获取;所采集的数据中的车辆基本状态数据被实时上传至移动终端,然后通过移动终端内置的GPRS等移动通信模块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时上传至后端平台系统,所述的基本状态数据包括速度、转速、水温、电压、里程和油耗;所述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只有在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的数据请求信息时,才依据数据请求信息中所包含的类型码,将相应类型的OBD数据发送至手机、Pad或车载终端。
后端平台系统包括物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器,车辆基本状态数据上传至物联网平台,应用服务器从物联网平台的车辆状态数据视图中提取所需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完成后在物联网平台上再次汇聚,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下发至对应的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中包括数据获取单元、存储单元和报警单元,其中,获取单元,用于实时接收从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传送的车辆基本状态数据,还用于基于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对于数据请求信息的反馈,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存储单元,用于记录每次行车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车时长、里程、最高速度、平均速度、最高转速、最高水温、油耗、百公里油耗,便于驾驶员回顾行车情况;报警单元,通过对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检测警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越亮传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越亮传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96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