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钟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0955.7 | 申请日: | 2015-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4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平沼春树;石田正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B13/02 | 分类号: | G04B13/02;G04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钟表 | ||
提供钟表,可提高止动构件的耐候性且不使操作部件的头部大径化,止动构件在携带时等防止壳体中收纳的被旋转体的意外旋转和使被旋转体旋转的操作部件的空转。特征在于,将操作部件以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固定有管的壳体,操作部件具有在壳体外被进行旋转操作的头部和插入到管中的轴部。利用施力体(螺旋弹簧)以使操作部件配置在第2位置的方式对操作部件施力。将驱动齿轮安装于壳体内的轴部,驱动齿轮总是与收纳于壳体内的被旋转示体(显示体)的被动齿轮部啮合。在壳体内设置止动构件。止动构件在操作部件配置在第1位置的状态下阻碍头部的旋转,在操作部件配置在第2位置的状态下允许用于与被旋转体联动的头部的旋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构成外装的壳体内具有被旋转体、且具有止动构件的便携钟表等钟表,其中,该被旋转体通过壳体外的操作进行旋转,该止动构件阻碍该被旋转体的意外旋转。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采用了下述构件的钟表:该构件防止被配设成能够沿着外装壳体内的表盘的周缘旋转的内转环的错误动作、即在携带钟表时等内转环意外旋转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钟表中,在管(pipe)的位于壳体内的端部(以下称作内端部)和壳体内的内转环上设有随着操作部件的移动而进行卡合/脱离的卡合/脱离构件,其中,所述管以贯通壳体的主体的方式固定于该壳体的主体。操作部件能够在捏住其头部的状态进行旋转和推拉,并且,被螺旋弹簧朝壳体外施力。
所述卡合/脱离构件由下述部分构成:驱动传递齿轮,其具有从管的内端部的外周在径向上突出的齿;和驱动齿轮,其形成于内转环的背面,利用旋转操作部的轴向移动而与驱动传递齿轮卡合/脱离。
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钟表,在除使内转环旋转操作时以外的状态下,驱动齿轮从驱动传递齿轮分离,因此,操作部件的意外旋转不会传递至内转环。可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操作部件被螺旋弹簧朝壳体外推动的状态下,可以有意识地对操作部件进行旋转操作,该情况下,操作部件只是空转,无法与旋转环相联动,因此,会被使用者认为是发生了不良状况。
此外,考虑到下述情况:在对钟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难以正确地维持内转环的静止状态,因此,在使内转环旋转之后,使用者对操作部件进行了推入操作以使驱动齿轮与驱动传递齿轮啮合的情况下,驱动齿轮有可能碰到驱动传递齿轮的端部,从而发生驱动齿轮和驱动传递齿轮的啮合不良。
因此,已知一种具有止动构件的钟表,该止动构件总是维持驱动齿轮和驱动传递齿轮的啮合,并防止携带钟表时等的内转环的意外旋转和操作部件的空转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钟表中,在管的位于壳体外的端部(以下称作外端部)和被插入到管中的操作部件的头部设置有随着操作部件的移动而进行卡合/脱离的止动构件,其中,所述管以贯通壳体的主体的方式固定于该壳体的主体。操作部件能够在捏住其头部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和推拉,并且,操作部件被弹簧部件沿轴向施力。在操作部件的轴部固定有驱动齿轮,该齿轮维持总是与壳体内的内转环所具有的齿部啮合的状态。因此,能够利用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使驱动齿轮旋转。
在该专利文献2中,止动构件配设于壳体的外部,该构件由下述部分构成:卡定齿轮,其具有从管的外端部的外周在径向上突出的外齿;和卡合环,其被安装于操作部件的头部内周面上。卡合环具有内齿,该内齿与卡定齿轮的外齿卡合/脱离。通常,操作部件借助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被配置在外齿和内齿相卡合(啮合)的第1位置,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的意外旋转。使操作部件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沿轴向移动至外齿和内齿的卡合脱开的第2位置,由此能够对操作部件进行旋转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9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85835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精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09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