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61556.2 | 申请日: | 2015-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8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安;刘金广;戴帅;巩建国;李翔敏;赵琳娜;赵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100062 北京市崇文区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停车场 智能 光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路内和公共停车泊位已无法满足当前机动车的停放需求,地下停车场已然成为当前主要的停车场地之一。但在地下停车场的环境中,光照弱,视线差,因此对驾驶员来说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
依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该系统包括:分别布设于停车场的各泊位的第一指定方位处的多个第一感应检测单元、光照控制单元和分别布设于停车场的各泊位的第二指定方位处的多个第一照明单元;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感应检测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照明单元和各泊位一一对应;第一感应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感应检测区域内有车辆时向所述光照控制单元发送启动信号;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用于保存各第一感应检测单元和各第一照明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接收到一个第一感应检测单元发送的启动信号时向对应的第一照明单元发送启动信号;第一照明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的启动信号时开启照明,向对应的泊位提供光照。
可选地,第一感应检测单元布设于对应泊位前方的第一预设距离处。
可选地,第一照明单元布设于对应泊位的后方,其光照能够覆盖对应的泊位以及泊位外围的指定范围。
可选地,光照控制单元,还用于在向第一照明单元发送启动信号后经过第一预设时长时,向该第一照明单元发送关闭信号;
第一照明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的关闭信号时关闭照明。
可选地,该系统进一步包括:布设于停车场出入口处的第二感应检测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第二感应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到车辆出入停车场时向所述光照控制单元发送启动信号;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用于当接收到第二感应检测单元发送的启动信号时向第二照明单元发送启动信号;第二照明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的启动信号时开启照明,向停车场的出入口处提供光照。
可选地,该系统包括多个第二感应检测单元;各第二感应检测单元分别布设于停车场入口外侧的第二预设距离处以及停车场出口内侧的第三预设距离处。
可选地,第二照明单元布设于停车场出入口内侧的第四预设距离处。
可选地,光照控制单元,还用于在向第二照明单元发送启动信号后经过第二预设时长时,向该第二照明单元发送关闭信号;第二照明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的关闭信号时关闭照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该系统包括分别布设于停车场的各泊位的第一指定方位处的多个第一感应检测单元、光照控制单元和分别布设于停车场的各泊位的第二指定方位处的多个第一照明单元;该系统进一步包括布设于停车场出入口处的第二感应检测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其中,光照控制单元用于在向照明单元发送启动信号后经过预设时长时,向该照明单元发送关闭信号,照明单元用于在收到所述光照控制单元的关闭信号时关闭照明。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由于特定环境下,如地下停车场,光线弱、视线差等因素对驾驶员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的出入口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的工作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在驶入场景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停车场智能光照系统在驶出场景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内容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加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未经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15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