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3262.3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4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孙铁军;项庆明;王亚琼;陈晓新;黄华丽;张雷;沈立中;孟灵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信达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325105 浙江省瓯北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渗漏水 治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迅速发展,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隧道渗漏水现象尤为突出。从国内建成的多数隧道,不管是山岭隧道、城市隧道,还是水下隧道,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水问题。“十洞九漏”概括了现运营隧道所面临渗漏水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隧道渗漏水问题不仅危害隧道结构本身的安全,同时也影响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
目前国内的隧道渗漏水问题处理的方法根据渗漏水出现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对于线型渗漏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化学注浆堵漏、铝槽或PVC管外排以及暗埋PVC管排水法;对于点型渗漏水的处理有,表面封堵、浅孔注浆和埋管引排;对于面型渗漏水问题,处理方法为表面涂刷和浅孔注浆。目前的外排法主要适合线型渗漏水,对于较为秘密集的点渗和面渗效果较差或是无能为力。
针对上面所述的现状主要原因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一是施工工艺问题。暗埋排水法,其主要施工方法是沿渗漏缝开一个宽约为10cm的凹槽。对于面积较大的点渗和面渗若开槽暗埋排水,则对隧道结构的损伤较大;若直接外排,由于其排水通道固定方式是通过射钉直接固定在衬砌上,然后做防水处理,则在接缝处因为较大的拉力出现渗漏现象。二是装置不够完善。
虽然近些年有大量新的排水通道出现,其与传统治理方法相比有加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不足,它们应用的范围很窄,如大多数都是对像施工缝等这种特殊位置提出的治理方法和装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隧道衬砌任意位置(如拱顶、拱腰、边墙),且在接缝处易出现渗漏水;安装的排水通道都不能主动起到引排水作用而只是提供一个排水渠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的渗漏缝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
具体地,所述排水槽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内沿靠近渗漏缝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保温层、骨架层和防水层;
所述防水层上方依次设置所述的导流构件和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顶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接触。
具体地,所述导流构件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内部的多个导流槽,所述多个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与底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集水构件包括设置在导流槽两侧边缘上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在导流槽的每一侧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引流板与导流槽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每个所述引流板的顶部均设置有一集水器,所集水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接触。
可选地,所述排水槽的四周均设置有侧翼,所述四个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四周的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
可选地,所述排水槽位于渗漏缝的两侧设置有侧翼,两个所述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两侧的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
所述排水槽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隧道两侧的排水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排水槽位于渗漏缝的两侧以及排水槽的入水端的一侧设置有侧翼,三个所述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周边的三个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
所述排水槽的出水端与隧道一侧的排水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对侧翼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
具体地,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平行固设在侧翼上的钢性板,所述钢性板与凹槽侧壁之间等间隔分布有多个可调式螺栓,所述可调式螺栓的轴线垂直于凹槽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二者均与排水槽内部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隧道渗漏缝的下方设置排水槽,其内部设置集水构件和导流构件,能够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水高效有序地收集并引导至排水通道中,从而避免渗漏水沿隧道面壁四处渗流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信达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温州信达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32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茶胚高效分断装置
-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