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66089.2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6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城;徐芝芬;李文文;陈志文;唐显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污水 深度 处理 过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集纳和处理了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这部分的排水量增长势头比较迅猛,这给一定地区的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如果仍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排放要求设计运营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中的氮、磷等在水体中日积月累,将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
污水深度处理的主要通过单一或者组合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实现。
目前,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一般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如若对水质有更高的要求可选择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反渗透等方法。慢速滤池对二级沉淀池的出水进行处理,其对浊度、COD、色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絮凝沉淀—V型滤池可以深度处理低碳源的生活污水。同时,有研究表明微滤、纳滤、超滤、反渗透组合也能实现污水的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也可运用生物方法和膜处理法实现,比如MBR、BAF、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渗滤、人工湿地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化学深度处理法需要投加化学药剂,而化学药剂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还可能对自然水体造成影响;
2.膜深度处理法的膜需要更换,更换成本较高,同时,膜的清洗液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慢速滤池和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较大,不适用于一些用地紧张的地区的污水深度处理;
4.BAF等一些需要停机反冲洗的处理方式,易对运行效果造成影响,且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处理效果好且出水水质稳定的适用于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包括污水深度处理池,在污水深度处理池的下部设有导砂锥;导砂锥上方设有布水管,布水管连接污水深度处理池中心的导流管;导流管另一端与进水管连接;进水管伸出污水深度处理池,在进水管上安装有充氧设备、进水泵和止回阀;污水深度处理池中心设有洗砂管;洗砂管由下部往上部依次穿过导砂锥、导流管中心,洗砂管底部设有提砂气嘴、顶部设有洗砂器;提砂气嘴另一端连接空气管,空气管另一端伸出污水深度处理池并连接空气提升泵;洗砂器以螺旋状围绕提砂管顶部,并设有洗砂出水管;污水深度处理池顶部设有出水槽;出水槽上部设有出水堰、下部设有出水管;在污水深度处理池内设有过滤层;污水深度处理池底部设有放空管。
所述充氧设备为射流器。
所述布水管为穿孔管,由中心向周边支管线呈放射状均匀布水。
所述过滤层的滤料为多孔烧结陶瓷颗粒,粒径为0.8~3mm,过滤层高度与污水深度处理池高度的比为0.6~0.9:1。
所述出水槽环绕于污水深度处理池内壁顶部,在出水槽上部设有出水堰。
过滤层底部的滤料在空气提升泵的作用下,通过提砂气嘴进入洗砂管并被提升到洗砂器中,滤料通过洗砂器清洗后落到滤层上层表面,清洗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水经过洗砂器出水口到达洗砂出水管,并回流到前面生物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能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以及生物膜的厚度选择连续运行清洗和间歇周期性清洗两种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系统的特点在于:
1.占地面积小,本发明为柱形罐体,并且集运行和清洗一体,不用另设反冲洗池,能够减少设施的占地面积。
2.污水在进入污水深度处理池之前经过充氧设备充氧,富含氧的污水在过滤层底部形成好氧层,促进微生物增殖,而过滤层上部则会形成缺氧池,为COD、氨氮、TN的去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滤料多孔烧结陶瓷颗粒发达的空隙可为生物膜生长、附着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提高了系统的生物活性;多孔烧结陶瓷颗粒的吸附和截留作用还能够对污水中的SS具有较高的处理率;同时,多孔烧结陶瓷颗粒的高强度特性,避免滤料在清洗过程中遭到破坏。
4.清洗模式灵活,能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以及生物膜的厚度选择连续运行清洗和间歇周期性清洗两种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充氧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60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室内光线智能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楼道群组感应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