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铜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6450.1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8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勃;思芳;刘松涛;杨敏鸽;贺辛亥;付翀;曹风;郭天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6 | 分类号: | B22F3/16;B22F9/04;H01H1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物 电触头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铜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银基电触头材料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传统工艺和有利于提高触头性能的新工艺。
传统工艺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分别是:一般粉末冶金法(传统粉末冶金法、反应喷雾法、机械合金化法、反应合成法)和内氧化法(合金内氧化法、预氧化合金法);然而传统工艺大多存在制备出的电触头材料的综合性能差及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近年来,有利于提高触头性能的新工艺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新工艺可细分为:喷射沉积法、溶胶-凝胶法、纤维强化法、等静压制法、等离子体喷涂法等。虽然利用这些方法制备出的电触头材料的导电性能都比较好,但是大多都存在成本高、工艺参数复杂难以控制、工艺周期长的缺点,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应用。
特别是在电触头材料生产工艺中要大量的使用银,这样就会造成制备成本的增加。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若降低电触头材料制备工艺中银含量,就会导致触头材料的导电性能及加工性能也随之降低,最终影响触头材料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
就现有技术而言,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利用廉价的金属铜代替部分贵金属银,同时添加氧化物来制备电触头材料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银铜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廉价的金属铜代替部分贵金属银,同时添加氧化物来制备电触头材料,不仅制备成本低,而且制备出的电触头材料导电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银铜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称取氧化物粉末和磨球,采用高能球磨法对称取的氧化物粉末进行处理,得到纳米级氧化物粉体;
步骤2、将银粉、铜粉和经步骤1制得的纳米级氧化物粉体混合,形成混合粉体A,对混合粉体A进行机械合金化表面处理,得到混合粉体B;
步骤3、对经步骤2得到的混合粉体B依次进行退火、成型、烧结及挤压处理,制备出银铜氧化物电触头材料。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1、分别称取氧化物粉末和磨球,氧化物粉末与磨球的质量比为1:(5~30);
氧化物粉末采用SnO2粉末、ZnO粉末、SiO2粉末、CdO粉末、La2O3粉末或CuO粉末;
步骤1.2、先将步骤1.1中称取的氧化物粉末与磨球一起加入球磨罐中,然后向球磨罐加入无水乙醇,每克氧化物粉末要加入2.8ml~3.8ml无水乙醇,开启球磨罐开始球磨处理,球磨处理时间为1h~4h;
步骤1.3、将经步骤1.2球磨后得到的物质放置于空气中干燥,即得到纳米级氧化物粉体。
步骤1.2中的磨球为不锈钢磨球、轴承钢磨球或氧化锆磨球。
步骤1.2中氧化物粉末、磨球及无水乙醇的总体积占球磨罐体积的30%~50%。
步骤2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2.1、按质量比为(40~90):(5~40):(0.1~20)分别称取银粉、铜粉和经步骤1制得的纳米级氧化物粉体;
步骤2.2、将步骤2.1中称取的银粉、铜粉、纳米级氧化物粉体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粉体A;
步骤2.3、对步骤2.2得到的混合粉体A进行机械合金化表面处理,得到混合均匀的混合粉体B。
步骤2中银粉的平均粒径为45微米~80微米。
步骤2.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2.3.1、分别称取磨球和经步骤2.2得到的混合粉体A,混合粉体A和磨球的质量比为1:(10~20);
步骤2.3.2、先将步骤2.3.1中称取的磨球和混合粉体A一起加入到高能球磨机中,然后向高能球磨机中加入无水乙醇,每克混合粉体A要加入2.8ml~3.8ml无水乙醇,开启高能球磨机,对高能球磨机内的混合粉体A进行球磨处理,实现机械合金化,球磨处理时间为1h~8h,在球磨过程中较小的纳米氧化物粉体嵌入到较大颗粒状金属中,得到混合粉体B。
步骤2.3中的磨球为不锈钢磨球、轴承钢磨球或氧化锆磨球。
步骤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粉体B置于300℃~450℃真空烧结炉中进行退火处理,在退火处理过程中填充氮气或氢气作保护,保温1h~3h后取出,得到混合粉体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64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