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藻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9952.X | 申请日: | 2015-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8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钱晓晴;姚粉霞;高亚娟;周明耀;盛海君;陈小锦;戴红卫;承杰;张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合成 人工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藻泥合成工土壤的方法。本发明包括藻泥、粉煤灰、秸秆、pH调节剂、缓冲剂、螯合物、微生物制剂,其中藻泥的质量百分比5‑10%、粉煤灰的质量百分比为80‑90%、秸秆的质量百分比为5‑10%、在一吨的藻泥、粉煤灰、秸秆的混合物中加入pH调节剂0.01‑1000g、缓冲剂0.01‑1000g、螯合物0.01‑500g、微生物制剂0.05‑500g。本发明克服了蓝藻脱水浓缩效率低、脱毒工艺复杂、资源化利用率低等缺陷。本发明利用粉煤灰与蓝藻混合、研磨,使蓝藻水分迅速进入粉煤灰,然后进行露天陈化、稳定化。蓝藻中的大量有机物发生腐殖化作用,促进人工土团粒结构形成,部分有机物发生矿质化作用,分解释放多种养分,且利用藻泥生产人工土的做法经济性更好、可操作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藻泥为主要原料合成人工土壤的技术,属于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藻泥合成工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水污染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CD)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的影响。目前在我国131个主要湖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51.2%。在39个代表性水库中,达富营养程度旳有12座,占30%。在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洪泽湖、巢湖已达富营养程度,鄱阳湖、洞庭湖也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对蓝藻暴发最有效处理方式是机械或人造打捞,据统计仅2007年太湖累计打捞蓝藻18万t,蓝藻水华进行机械打捞、脱水,并最终形成含水量<92%的藻泥。目前,藻泥大多采用围池堆积的方式存放在山坳等地,由于打捞的蓝藻数量巨大,不仅要占用大量山林土地,而且堆积在野外的蓝藻在自然雨水的冲刷等条件下容易通过渗漏、径流重新回到太湖水域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处置藻泥成为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蓝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氮、磷(含氮量达8-10%;含磷量为0.7%左右)等营养物质,将其进行高价值利用、开发,不仅使蓝藻打捞工作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持续进行,而且可使蓝藻利用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型环保产业。目前国内外针对藻泥利用的研究主要有制备饲料用氨基酸添加剂、提取藻蓝蛋白、提取胞外多糖、制有机肥、作生物柴油、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在诸多的蓝藻资源化利用措施中,由于蛋白提取、添加剂、促长剂等处理途径都存在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不能实现大量蓝藻的及时处理。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目前蓝藻利用主要是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生物肥料原料、微生物培养原料、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等,但存在蓝藻脱水浓缩效率低、脱毒工艺复杂、需要固定厂房及蓝藻贮存池与专门设备、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特别是蓝藻爆发时间集中,只有能满足短时间、大强度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才能较好地避免爆发期蓝藻打捞之后来不及处理处置而需要堆积贮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因腐烂发臭和重新进入水体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基于藻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藻泥合成人工土壤,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包括藻泥、粉煤灰、秸秆、pH调节剂、缓冲剂、螯合物、微生物制剂,其中藻泥的质量百分比5-10%、粉煤灰的质量百分比为80-90%、秸秆的质量百分比为5-10%、在一吨的藻泥、粉煤灰、秸秆的混合物中加入pH调节剂0.01-1000g、缓冲剂0.01-1000g、螯合物0.01-500g、微生物制剂0.05-500g。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藻泥合成人工土壤的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步骤:
(1)将藻泥、粉煤灰、秸秆按照权利要求1中的配方量进行混合,并用力挤压、揉搓,混合均匀;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配方量的pH调节剂,在适宜条件下(温度15-80℃、含水率在40%以上、pH在6-9、C/N比控制在25-32之间,并且适时的翻堆,保证充足的氧气量)进行发酵,发酵天数在30天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99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