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70628.X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6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神村信哉;鲇川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0/70 | 分类号: | B60J10/7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 ||
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框架结构部(22),其构造成限定开口(24);所述框架结构部包括具有第一接合部(26C1)的第一面板(26)、具有第二接合部(34)的第二面板(28)和粘合至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的第一粘合部(36);玻璃板(20),其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辆外侧并且覆盖所述开口;以及第二粘合部(42),其粘合至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玻璃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中的至少一个由树脂制成,所述第二粘合部布置成封闭或覆盖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的接合处中的间隙(40)的开口端(40A),并且所述第一粘合部布置在所述间隙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220688号(JP2013-220688A)描述了涉及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的技术,所述后尾门在上述公开的图4中示出并且作为车身结构的一个实例。简单来说,对于相关技术,后尾门的框架部通过借助粘合剂将都由树脂制成的门内面板和门外面板接合在一起而形成。此外,后窗玻璃借助粘合剂接合至门外面板的边缘部。为简化描述,前面的粘合剂将被称作“第一粘合剂”,而后面的粘合剂将被称作“第二粘合剂”。
当从防水性的观点检查后尾门的接合结构时,已经从后窗玻璃外侧进入的水被第二粘合剂阻挡在外。然而,附着至后窗玻璃的内侧的凝结水不能被第二粘合剂阻挡在外,因此渗入到第一粘合剂侧。然而,对于上述的相关技术,门外面板的边缘部的末端部朝向第一粘合剂侧弯曲,因此通过该弯曲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凝结水渗入到第一粘合剂侧。
对于上述相关技术,认为通过该弯曲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凝结水渗入到第一粘合剂侧。然而,在诸如当由于路面输入而导致振动传递至门内面板和门外面板的情况下,在弯曲部的末端和门内面板之间形成间隙,并因此,凝结水可能渗入到第一粘合剂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因此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能够抑制来自玻璃板外侧的水和附着至玻璃板的内侧的凝结水这两者的进入。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框架结构部,其构造成限定开口,所述框架结构部包括具有第一接合部的第一面板、具有第二接合部的第二面板以及粘合至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的第一粘合部;玻璃板,其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车辆外侧并且覆盖所述开口;以及第二粘合部,其粘合至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玻璃板,其中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中的至少一个由树脂制成,所述第二粘合部布置成封闭或覆盖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的接合处中的间隙的开口端,并且所述第一粘合部布置在所述间隙内。
在此,第一粘合部在被挤压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的状态下延展。在本发明的这个方案中,第二粘合部布置成封闭或覆盖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的接合处中的间隙的开口端,并且第一粘合部布置在该间隙中,并且该第二粘合部粘合至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以及玻璃板。因此,能够通过第二粘合部阻止已经从玻璃板外侧进入的水和附着至玻璃板的内侧的凝结水。即,能够通过第二粘合部物理地防止水进入形成于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的接合处的间隙。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方案的车身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或抑制来自玻璃板外侧的水和附着至玻璃板的内侧的凝结水这两者的进入。
在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一粘合部可以为结构粘合剂。
根据这个结构,第一粘合部是结构粘合剂,因此能够获得高刚性。因此,即便是在车辆的重量通过使得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中的至少一个由树脂制成而减少的情况下,框架结构部也能够具有高刚性。
这种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在不增添金属加固结构的情况下确保框架结构部的高刚性,并因此能够提高该玻璃板的支撑刚性,而同时减轻车辆的重量。
在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方案中,第二粘合部的防水性可以高于第一粘合部的防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06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