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对位连接器组合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71496.2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6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罗威;吴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荣合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达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 | 分类号: | H01R13/62;H01R13/631;H01R13/64;H01R1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陈正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对位 连接器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电子产品等产品的充电接口、数据接口等接口结构,如USB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连接器等电源或数据接口在许多电子产品中都会用到,这类接口通常只有在方向和位置都正确的情况下才能插入,插反了就无法插入,如在灯光昏暗或者黑暗环境中、乘坐车内或乘坐轮船等颠簸环境中是很难快速准确地插好插头的,这样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且也容易在多次插接过程中导致连接器的磨损甚至损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引入磁铁辅助对位,如苹果公司采用了接口有磁铁,数据线是铁片的技术方案,虽然能够方便地找到接口,但插反了还是无法插入,需要人工辨别方向。所以其无法精准定位,需要有一个凹槽配合定位,这样在使用时还是不够方便,没有达到革命性的进步。还有接口端和数据线端都设有磁铁的,也存在类似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自动对位的接口结构,其可应用于计算机、家用电器、数码电子产品等产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对位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口端和插头端,通过插头端接触插口端达电连接之效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端内设有磁体,该磁体在对接面上至少具有一处N极和一处S极;所述插头端中设有磁体,该磁体在对接面上至少具有一处N极和一处S极;插口端内的磁体和插头端中的磁体具有相同数量的N极和S极,插口端内磁体的N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S极对应;插口端内磁体的S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N极对应。
插口端内磁体的N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S极形状相同,插口端内磁体的S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N极形状相同。在误差范围内的差异并不影响对接的效果。
插口端内磁体的N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S极面积相同,插口端内磁体的S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N极面积相同,当然,面积有小的差异也不影响效果。
进一步地,插口端内磁体的磁场中心位于磁体的中心;插头端内磁体的磁场中心位于磁体的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插口端内的磁体具有一处N极和一处S极,N极和S极以该磁体的横向或纵向中心线为分界线;所述插头端内的磁体也具有一处N极和一处S极,N极和S极以该磁体的横向或纵向中心线为分界线;插口端内磁体的N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S极的边沿及中心点相对齐,插口端内磁体的S极与插头端中磁体的N极的边沿及中心点相对齐。
所述插口端的尾部具有一连接头。连接头可用于插入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原有的传统接口,以达到与插头端自动连接之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插口端还包括导电触点、绝缘体和磁体保护壳,插口端后面设有绝缘座、屏蔽端子和导电端子;导电触点位于绝缘体中,磁体设于绝缘体的前面并围绕于导电触点周围,磁体保护壳固定于磁体外面;导电端子连接导电触点并固定于绝缘座上,屏蔽端子盖住导电端子;通过插头端接触导电触点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端还包括插头端子、绝缘体和外壳,磁体固定于外壳的前端;插头端子的前部位于磁体的通孔中,后部固定于绝缘体中并与电源线连接;绝缘体前端伸入于磁体的通孔中,后端固定于外壳中;通过插头端子接触导电触点形成电连接。
所述插头端子为弹性端子。
本发明既可以在生产手机时直接装配于手机中作为数据传输和充电接口,也可以作为独立配件直接插入于传统接口的手机中,达到自动连接的功能。
本发明由于将在同一端(插口端或者插头端)的磁体做成由N极和S极共同构成的结构,而将另一端则做成对应的S极和N极,改变了传统一端是N极,另一端是S极,或者一端是磁铁,另一端是铁做法。使用过程中,对于有方向差异的接口,如果插头拿反了,就会导致一端的N极和S极分别与另一端的N极和S极相对,在靠近时由于同性相斥而不能插入;同样地,在接近过程中,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如果插头方向反了,在磁体的作用下会自动调转方向,且由于相对的N极和S极,或S极和N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和面积、相匹配的磁力线分布,因而能够非常精确地自动对接在一起,再由于导电插头采用了弹性端子,因而在插口端和插头端对接后能够自动接触导电触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示例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3为插口端分解结构图;
图4为插头端分解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荣合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达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荣合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达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14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