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电泳橇体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71792.2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2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邱昌胜;邢汶平;吴明锋;张富家;祁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3/00 | 分类号: | C25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电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泳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电泳橇体。
背景技术
水平摆杆作为高节拍汽车涂装前处理电泳线的输送系统,因为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在很多涂装生产线上得到了应用。但由于与其匹配使用的电泳橇体需要设置两个转挂悬臂,如图1所示,使得整个电泳橇体的宽度较大,为确保电泳橇体能正常通过电泳烘干炉、电泳车身存储线及电泳橇体排空线,在设计时需要将烘干炉室体加宽,电泳车身存储线和电泳橇体排空线的线体间距也要加大,从而增加了整个生产线的设备投资以及能耗。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改进电泳橇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电泳橇体,其上的转挂悬臂可自动折叠和打开,方便电泳时橇体与水平摆杆配合使用,又可不必增加生产线的宽度,方便使用,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式电泳橇体,包括橇体底盘,所述橇体底盘上设有锁紧支撑和固定悬臂,所述固定悬臂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部与活动悬臂铰接,且所述铰接部包括对所述固定悬臂与所述活动悬臂共面时限位的打开限位结构以及对所述活动悬臂旋转预设角度后进行限位的折叠限位结构;所述折叠式电泳橇体还包括驱动所述活动悬臂打开或折叠的自动折叠部,所述自动折叠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橇体底盘上或固定在与所述折叠式电泳橇体对应的滚床上。
优选地,所述折叠限位结构限制所述活动悬臂旋转的最大折叠角度为90度。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包括连接所述固定悬臂与所述活动悬臂的销轴、套接在所述销轴上的弹簧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悬臂顶端的上搭接板,所述上搭接板延伸至所述活动悬臂的上方,且所述上搭接板上设有与所述销轴的方形头部卡接的凹槽;所述自动折叠部包括推动所述销轴的举升结构和拨动所述活动悬臂转动的旋转结构。
优选地,所述举升结构为举升气缸,所述旋转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举升气缸上的旋转电机以及与所述旋转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的拨盘。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的销孔内壁上还设有固定销钉,所述销轴上设有当所述销轴折叠后与所述固定销钉配合插接的销钉孔。
优选地,所述自动折叠部还包括固定所述举升气缸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滚床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滚床上在所述活动悬臂打开工位和折叠工位均设有所述自动折叠部,且每个工位处的所述自动折叠部与所述活动悬臂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悬臂底端设有下搭接板,所述下搭接板与所述上搭接板对称布置,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下搭接板。
优选地,所述铰接部为合页结构,所述自动折叠部包括电机以及与所述电机的旋转轴固定连接的拨杆。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式电泳橇体,位于橇体底盘两端的悬臂包括固定悬臂和可旋转的活动悬臂,并设计了驱动活动悬臂打开或折叠自动折叠部;当橇体处于电泳线时,自动折叠部可驱动活动悬臂旋转打开,使其与固定悬臂共面,以配合水平摆杆在电泳线上的使用;当橇体进入电泳线之后的电泳烘干线等位置时,自动折叠部驱动活动悬臂旋转折叠,使其与固定悬臂呈预设角度固定,使得电泳橇体的整体宽大减小,从而电泳线之后的生产线的宽度减小,节省了设备投资,减小了厂房面积,降低了设备能耗。并且使用自动折叠部实现活动悬臂的打开或折叠,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折叠式电泳橇体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折叠式电泳橇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固定悬臂、活动悬臂及两者铰接部的局部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自动折叠部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结构说明如下:
1-橇体底盘,2-锁紧支撑,3-固定悬臂,4-活动悬臂,5-铰接部,6-自动折叠部,7-固定销钉,8-销钉孔;
51-销轴,52-弹簧,53-上搭接板,54-下搭接板;
61-举升气缸,62-旋转电机,63-拨盘,64-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17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十三硫代钼酸铵晶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瓶体旋转定位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