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闪锌矿中锌和铁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72766.1 | 申请日: | 2015-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2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熊恒;杨斌;戴卫平;徐宝强;刘大春;陈秀敏;邓勇;戴永年;马文会;曲涛;李一夫;王飞;郁青春;蒋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19/04 | 分类号: | C22B19/04;C22B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闪锌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闪锌矿中锌和铁的方法,属于有色金属冶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然界中的锌多以闪锌矿(ZnS)矿物形态存在,是炼锌的主要原料。这种矿物在形成过程中通常都会有FeS固溶体溶入,称为铁闪锌矿(nZnS·mFeS)。一般来说,当闪锌矿中铁含量高于6%以上时,习惯上把这种闪锌矿称为铁闪锌矿,含铁12%以上时,称为高铁闪锌矿;铁含量达18%以上时,称为超高铁闪锌矿。
铁闪锌矿是世界上公认的难处理矿物之一,其原因在于,铁闪锌矿在选矿过程中无法将铁与锌彻底分离,产出的锌精矿含锌低(Zn<45%),含铁高(Fe>6%),这种锌精矿若采用传统火法“沸腾炉焙烧-浸出”工艺处理,由于精矿含铁高,焙烧时将产生大量的铁酸锌,锌的直接浸出率降低,浸出渣含锌高,为了保证锌的有效回收,需用湿法或火法进一步处理,导致处理流程长,经济效益低;若采用热酸浸出(热酸浸出黄钾铁钒法、热酸浸出针铁矿法、热酸浸出赤铁矿法等)新型湿法工艺处理,随然可以提高锌的浸出率,但存在酸耗大、操作过程、再生工艺复杂,除铁渣夹杂有价元素损失多、铁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堆存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分离闪锌矿中锌和铁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经济、环保的真空冶金技术,直接处理含铁闪锌矿,分别产出高铁低锌残留物和低铁高品位锌精矿,从而实现冶炼源头分离闪锌矿的铁和,缩短后续处理流程,提高经济效益,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分离闪锌矿中锌和铁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闪锌矿原料磨碎后制成粒度为10mm~50mm的圆粒,将圆粒在真空炉内的系统残压为10~100Pa条件下,先以13~16℃/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再以10~18℃/min的升温速率升至温度为1000~1500℃蒸馏30~150min;蒸馏结束后,停止加热,让真空炉自然冷却,待炉内温度降至100℃以下,关闭真空炉,最终获得含锌<0.1wt%、含铁>60wt%的高铁低锌残留物,和含锌>60wt%、含铁<1wt%的低铁高品位锌精矿冷凝物。
所述闪锌矿原料中含锌为>5wt%,含铁为>2wt%。
上述制备得到的锌精矿中含锌≥60wt%、含铁<1wt%,高铁低锌残余物中锌含量<0.1wt%。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原料适应性强,能处理品位不同的各种闪锌矿;(2)效率高,一次处理可获得锌含量<0.1%的高铁低锌残留物和含锌≥60%,含铁<1%的低铁高品位锌精矿,锌直收率在98%以上;(3)工艺简单,不需要添加其它化学试剂,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分离闪锌矿中锌和铁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取1Kg含锌43.61wt%、含铁15.87wt%的铁闪锌矿为原料,将原料造球(粒度为10mm的圆粒),将造好的小球放入石墨坩埚中,再将装有原料的石墨坩埚放入真空炉内,密封真空炉,启动真空系统抽气,待真空炉内的系统残压达到100Pa后,打开加热系统,以14~16℃/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再以12~14℃/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100℃,再以10~1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400℃,保温30min,然后关闭加热系统,待炉内温度至100℃以下,关闭真空系统,打开真空炉,坩埚中取出的高铁低锌残留物,冷凝盘中取出低铁高品位锌精矿挥发物,实现了铁闪锌矿中铁与锌的高效分离。
原料中含锌43.61wt%、含铁15.87wt%,高铁低锌残留物中含锌0.031wt%、含铁62.04wt%,低铁高品位锌精矿挥发物中含锌63.53wt%、含铁0.66wt%。锌的直收率为98.33%、铁的直收率为99.07%。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27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