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束调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73034.4 | 申请日: | 2015-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9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龚中杰;王锦;龚良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7/00 | 分类号: | B62D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707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底盘前束调节装置,用于车辆前束调节并防止车辆前束调节到位后出现松动,属于车辆四轮定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保证汽车稳定的直线行驶,应使转向轮具有自动回正作用,即当转向轮在偶然遇到外力(如碰到石块)作用发生偏转时,在外力消失后能立即自动回到直线行驶的位置。这种回正作用是由转向轮的定位参数来保证实现的。前轮前束就是这些定位参数中的一种。为了消除车轮外倾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安装车轮时,使汽车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两轮前边缘距离小于后边缘距离,两者的距离之差即为前轮前束。
在车辆设计阶段,研发团队对四轮定位参数的设定皆相当严谨,以确保其设计合理性,进而保证车辆底盘性能。虽然如此,但由于控制车辆四轮定位参数的零部件设计欠合理,则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零部件易产生松动,而造成四轮定位参数发生超差变化,最终使车辆产生系列问题。如车辆四轮定位参数之一的前束调节,目前多用螺纹式前束调节杆调节,即调节杆由两段构成,两段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并可改变调节杆整体长度,调节到位后,再通过锁紧螺母锁紧即可。该调节机构由于行驶过程中轮胎的反复颠簸,锁紧螺母容易松动,从而使前束容易松动,进而产生前束超差,最终导致轮胎磨损加剧、轮胎失效、撞车事故,甚至人员伤亡的现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节到位后能够可靠保持的汽车前束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汽车前束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调节杆一端通过球绞机构接车辆制动器总成上的轮边支架,调节杆另一端通过前束调节机构与副车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调节机构包括凸轮底座、偏心轴和两圆盘,凸轮底座与副车架刚性固定,凸轮底座上设有调节孔,偏心轴从调节孔中穿过,该调节杆另一端穿进凸轮底座内与偏心轴连接;圆盘位于调节孔外并对称且偏心地安装在偏心轴上以与偏心轴同步转动;在偏心轴上位于一圆盘外设有锁紧螺母,偏心轴上位于另一圆盘外设有限位螺母;在凸轮底座上设有与两圆盘对应的两限位机构,以使圆盘只能在各自限位机构内转动。凸轮底座上的调节孔大小应满足偏心轴转动需要。同时调节杆穿进凸轮底座内与偏心轴连接时,凸轮底座同样应具有宽裕的空间以使调节杆运动过程中不与凸轮底座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由两平行的限位板构成,两限位板之间的间距与圆盘直径对应。该限位机构结构简单,对圆盘限位可靠,通过限位机构,就将圆盘的转动转变为偏心轴的偏心转动。
在限位螺母所在侧的圆盘上设有调节用插孔。
本发明通过增设偏心轴结构,从而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调节杆与凸轮底座连接位置的改变,由此通过调节杆将车辆轮胎往外推或者往里拉,从而改变前束大小,以实现对车辆前束值的调节。本发明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节到位后能够可靠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俯视图。
图3-图1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汽车前束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1,调节杆1一端通过球绞机构6接车辆制动器总成上的轮边支架,调节杆1另一端通过前束调节机构与副车架连接。所述前束调节机构包括凸轮底座3、偏心轴2和两圆盘4,凸轮底座与副车架刚性固定,凸轮底座3上设有调节孔,偏心轴2从调节孔中穿过,该调节杆1另一端穿进凸轮底座内与偏心轴2中部可转动连接。圆盘4位于调节孔外并对称且偏心地安装在偏心轴2上以使圆盘可与偏心轴同步转动,即偏心轴的两端不是与圆盘圆心连接,而是偏离圆盘圆心一定距离。在偏心轴2上位于一圆盘外设有锁紧螺母5,偏心轴2上位于另一圆盘外设有限位螺母7。在凸轮底座上设有与两圆盘对应的两限位机构,以使圆盘只能在各自限位机构内转动,从而使偏心轴发生偏心运动。凸轮底座上的调节孔大小应满足偏心轴转动需要。同时调节杆穿进凸轮底座与偏心轴连接时,凸轮底座同样应具有宽裕的空间以使调节杆运动过程中不与凸轮底座发生干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30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