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链路的流量分配方法和接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74212.5 | 申请日: | 2015-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9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801 | 分类号: | H04L12/801;H04L1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罗攀;肖冰滨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 流量 分配 方法 接入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聚合链路的流量分配方法和接入设备,所述流量分配针对于不同系统,所述流量分配方法包括:接收具有标签的数据报文,其中所述标签为所述数据报文携带的虚拟局域网VLAN标签;以及根据所述数据报文的标签选择所述聚合链路中的特定成员链路,并通过所述特定成员链路中的一者将该数据报文发送至所述不同系统中相应于该数据报文系统。如此能够采用聚合链路实现对不同系统的流量传输,即保证了流量传输的可靠性,又节约了流量传输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合链路的流量分配方法和接入设备。
背景技术
链路聚合是一种用于提高网络设备之间的高可靠性数据通信的技术。链路聚合技术通过将多个物理端口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逻辑端口(称之为聚合口或者聚合组),并形成聚合链路,其中聚合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使用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聚合链路中的每条物理链路称之为聚合成员链路。聚合链路中多条成员链路共同收发流量,提高了链路带宽;并且提高链路可靠性,不会因为单一物理链路故障而造成整条链路中断。
聚合链路上的流量会根据用户配置的负荷分担策略均衡分配到各成员链路,其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具体某一个报文来说,有且只会选择一条成员链路发出,不会往所有成员链路都发一份;
聚合链路发送报文时随机选择成员链路,而不能人为指定,上述负荷分担策略配置只会影响成员链路选择的随机性,从而影响流量能否均匀分配到各个成员链路,但是并不能直接指定成员链路;
通常分担策略配置得当的情况下,聚合链路上的流量会比较均匀得地分配到各个成员链路。
由于上述特点,现有技术中,聚合链路还不能应用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流传输。
例如,在网络应用场景中,为了提高可靠性,服务器通常具备多网卡,将多网卡捆绑成聚合链路,与接入设备之间通过聚合链路相连以接入网络,如此既提高了链路带宽,又能彼此备份。然而某些服务器上通常会带有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其独立于服务器系统存在,具有自己的网卡,内存等硬件。可以理解为服务器具备双操作系统,一个是服务器系统,用于生产环境;一个是远程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服务器系统,可以提供硬件级别的管理,即使服务器系统处于关机和重启过程,依然能对其进行远程管理。通常情况下,服务器会配备专门的远程管理口,但为了节省接入设备端口成本等考虑,服务器往往会配置远程管理口与服务器的一个网口共享网卡,这样能少占用接入设备一个端口,也就是多网卡中某一张网卡既用于服务器系统,又用于远程管理系统。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接入方式,如图1A和1B所示。图1A中服务器系统按照多网口进行链路聚合接入(业务链路1……业务链路N),而远程管理系统的管理口通过独立链路(管理链路)接入,该方法的缺陷是,接入设备10上必须为每台服务器上的管理口预留端口,在服务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占用的端口会较多。图1B中服务器按照管理口共享一个网口(形成管理链路/业务链路1)的方式接入,该方法的缺陷是,服务器多网口无法使用链路聚合,因而使得服务器的可靠性降低。
对于服务器上管理口共享网口功能与多网口链路聚合功能同时开启的应用场景是新型应用场景,传统的链路聚合技术无法人为指定某条成员链路来发送流量,因此无法满足这种新型应用场景,目前尚没有对应的技术方案。
因此,在服务器的远程管理口共享系统网口的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是服务器系统多网卡无法使用聚合链路。原因是,根据聚合链路的特性,聚合链路上的流量会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分摊到所有成员口链路,如果多网卡捆绑成聚合链路,则无法保证发送至远程管理系统的数据里从管理口上收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42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