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金属自锁紧加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78106.4 | 申请日: | 2015-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2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曹仲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千度电热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3 | 分类号: | B29C45/73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成伟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金属自锁紧加热器。
背景技术
为避免塑胶熔料在注塑热嘴内凝固,现有的注塑模具的注塑热嘴一般都配装有相应的加热装置,其中以铜套管加热器和弹簧发热圈为主。中国专利201320019231.8公开了一种开口铜套管加热器,该加热器是由铜套管及嵌装至铜套管外表面布线槽的发热丝构成,该加热器表面布满裸露的发热丝,外观丑陋,且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时要先在铜套管表面铣出布线槽,再将发热丝嵌装至布线槽内,因工艺复杂导致加工效率较低,人均一小时只能组装两个加热器,另外因该加热器主体材料是铜,铜的材料成本较高,因材料成本加上人成本等多种因素,导致该加热器整体成本较高。
该加热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铜套管发热后会膨胀,导致铜套管的直径变大,铜套管与注塑热嘴的结合处出现缝隙,进而导致加热器的热传递效率明显下降;并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铜套管容易与注塑热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取下进行维修或更换,不得不使用工具破坏铜套管,这将导致整个铜套管报废,这些都间接增加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了一种成本较低,装配效率较高,加热后锁紧被加热工件,热传递效率高,易维修的双金属自锁紧加热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双金属自锁紧加热器,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内垫圈和发热线圈,所述外套管为圆柱状封闭曲面构成,所述外套管设有呈敞口状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连通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中空腔体,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口设有向内延伸的环状凸部,所述环状凸部设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内套管为卷曲成圆柱面的双金属片构件,所述双金属片的圆柱面外层为主动层,所述双金属片的圆柱面内层为被动层,所述内套管设有沿轴向贯穿的豁口,所述内套管外径小于外套管内径,所述内套管设有呈向外张开的喇叭状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内垫圈呈具有中空状的环形结构,所述内垫圈内侧壁设有与内套管的第四端口结合的第二环状凹槽,所述内垫圈的外径等于外套管的内径;所述内套管第三端口卡合在外套管的第一环状凹槽内,所述内套管的第四端口卡合至内垫圈的第二环状凹槽,所述内垫圈安装至外套管的第二端口内壁;所述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形成了容置所述发热线圈的环状中空腔体。
更具体的,所述外套管和内垫圈均为不锈钢材质构件,所述内套管为铬镍碳钢多层复合金属材质构件。
更具体的,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口外侧壁向外延伸凸起一环状台阶,所述环状台阶设有一环状凸圈,还包括一个装配至外套管第一端口的外圈,所述外圈具有一环形顶壁及与环形顶壁连接并垂直的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内侧设有与环状凸圈卡合的第三环状凹槽,所述环形侧壁在沿自身轴心线方向设有若干切割缝隙,所述外圈利用环形侧壁的形变弹力将环状凸圈卡合至第三环状凹槽,从而实现外圈与外套管的紧密结合。
更具体的,所述外圈为不锈钢材质构件。
更具体的,所述外套管侧壁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为安装热电偶探针的预留孔,所述通孔的轴心线与外套管轴心线呈0~90度夹角设置。
更具体的,所述通孔的轴心线与外套管轴心线呈30度夹角设置。
更具体的,所述豁口的宽度为1~3mm。
更具体的,所述外套管侧壁设有贯穿的发热线圈过线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内外套管结构将所述发热线圈封装至外套管内部,发热线圈不会裸露,比较美观,外套管可以起到保护发热线圈的作用;所述内套管由铬镍碳钢多层复合金属材质构成的双金属片卷曲成圆柱面形成,所述双金属片的圆柱面外层为主动层,所述双金属片的圆柱面内层为被动层,由于主动层合金膨胀系数大,被动层合金膨胀系数小,当双金属片在加热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双金属片的整体就会向内层弯曲,导致内套管整体呈收缩状态引起直径变小,使加热器更加紧密的与注塑热嘴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热传导效率;本发明的外套管,内垫圈及外圈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另外本发明的结构比较易于装配,装配效率比现有铜套管加热器相比,装配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一旦发热线圈在使用中出现损坏,也比较容易拆卸进行更换或维修,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垫圈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外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千度电热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千度电热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78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