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86928.7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0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周媛霞;王庆礼;程浩;彭国胜;刘永;曹涛;陈兴;许晨德;黄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王基才,王冬华 |
地址: | 51802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站 反应堆 压力容器 屏蔽 组合 结构 | ||
1.一种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包括堆坑屏蔽墙、由堆坑屏蔽墙围成的堆坑、设置在堆坑内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设置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外的保温层,保温层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之间、保温层与堆坑屏蔽墙之间均存在上下贯通的流道;堆坑屏蔽墙的下部穿设有堆坑注水管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堆坑屏蔽墙的上部内壁开设有容留空间,堆坑屏蔽墙中设置有将容留空间与堆坑底部空间连通的回流流道;所述回流流道包括用于连通堆坑底部空间的底部出口,底部出口处设置有可开启的阻挡件;
正常工况下,阻挡件将回流流道的底部出口关闭,避免堆坑正常送风从回流流道旁路;严重事故工况下,阻挡件依靠非能动原理自动打开,使回流流道畅通,确保容留空间中的堆外冷却介质顺利回流到堆坑底部;
所述保温层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之间的流道为严重事故下堆外冷却介质的上升流道;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所述上升流道和回流流道在介质密度差的作用下形成自然循环回路,持续对反应堆压力容器进行外部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坑屏蔽墙的容留空间通过主管道进出口与堆坑外部空间连通;在严重事故工况下,上升流道中的汽液混合介质在容留空间内分离成蒸汽和饱和水,其中蒸汽通过堆坑屏蔽墙上的主管道进出口排出堆坑并带走堆坑热量,分离出的饱和水通过回流流道重新流回到堆坑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底部开设有注水孔,顶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之间留有出汽口;保温层的上部出汽口和下部注水孔平时关闭,在严重事故工况下依靠非能动原理自动打开,从而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与保温层之间形成堆外冷却介质的上升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孔全部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封头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流道的顶部入口位于堆坑屏蔽墙容留空间的最低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坑屏蔽墙的容留空间位于反应堆主管道接管段标高处,且为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上部连接有多根主管道,主管道一一对应地自主管道进出口穿出堆坑屏蔽墙;主管道进出口的大小大于主管道的横截面积,从而将容留空间与堆坑外部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容留空间的底壁上安装有支撑环,支撑环对所有主管道的根部形成支撑,使得反应堆压力容器悬空收容在堆坑内;回流流道的顶部入口位于支撑环外侧的容留空间底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进出口的底壁高于环形容留空间的底壁,回流流道的顶部入口位于环形容留空间底壁的最低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与屏蔽墙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与堆坑屏蔽墙之间的流道为正常通风流道,在正常工况下用做堆坑通风的气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692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