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夹芯单元房构件成型母模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0173.8 | 申请日: | 2015-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8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鲍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威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B28B7/24;B28B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1110 | 代理人: | 郭中民,许延丽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单元房 构件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构件中的整体式单元房、大型管涵等空心构件的生产成型模具。更具体讲,涉及一种复合夹芯单元房构件成型母模。
背景技术
整体式单元房构件是指利用混凝土料浆浇注成的两端敞口式中空柱腔状的长方体构件(单个构件内部空腔截面大约有6~8平方米)。而所谓整体式单元房就是利用多个整体式单元房构件串联为一体,并在两个敞口面封装上门和窗、配备好居住用品后,就可以居住使用了。整体式单元房是一种可永久性使用的移动式房屋,适用于灵活度高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形不成规模的山上、水边等环境面积小的场所。
传统的单元房属于单板式单元房,即单元房构件的内腔面、外腔面是通过向相互套装的柱状内模和柱状外模与底模组配成的成型空腔中浇注混凝土料浆来实现成型的。待构件初凝后要进入脱模工序,即混凝土构件要从成型模腔中脱离出来。脱模工序要分两步来实现:第一步,模体与混凝土构件的成型面拉开一定的脱模间隙;第二步,将混凝土构件从成型模腔中移出。单元房构件在脱模时,对于外模来说,由于外部有足够的空间,无论是通过平移开模或翻转开模,位于直角相邻边的两块外模在开模过程中都不会产生干涉;但对于内模来说,由于内部空间有限,在内模进行收缩时,位于直角相邻边的内模在向中心平移过程中总是产生运动干涉,无法顺利脱模。也有人曾尝试将四个方向的每块内模再进行多块拆分与组拼,这样虽然也勉强能够进行脱模,但是由于分块太多(整个内模被分为12~20块)、中间先拆块必须带有拔模斜度、拆分必须分先后次序等等因素,所以内模在实际脱模操作时拆卸繁琐、使用不便。再加上利用多块组拼式内模所成型的单元房内腔面平整度较差。因此,利用多块组拼式内模生产单板式单元房脱模难、拆卸繁琐、平面成型质量不高。
上述传统单板式的单元房构件虽然可以遮风避雨,但是隔热保温效果差、冬冷夏热、居住时舒适度较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所以更期待冬暖夏凉、具有隔热保温效果的单元房的出现。而复合夹芯单元房就是满足这种要求的单元房,它可以由多个复合夹芯板单元房构件快速、灵活组拼而成。更具体讲,复合夹芯板单元房构件的结构为:由外面层、夹芯板保温层和内面层从外到内以层状分布方式结合成的中空状敞口式长方体结构,内、外面层是浇注混凝土料浆后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层,夹芯板保温层是由保温材料制成的板状结构层。顺利生产出这种理想的复合夹芯板单元房构件除了要解决上述内模脱模难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解决另一个行业难题:即夹芯板保温层的定位问题。传统的定位方法有:利用穿过夹芯板保温层的钢丝或有机定位件来定位夹芯板保温层,效果都不理想。因为夹芯板保温层大都是具有多孔结构、低密度的轻质保温材料构成(例如发泡聚苯、发泡聚氨酯、岩棉等),强度极低,一旦受到较大的侧压力就易变形、易偏移;而在夹芯板保温层的两侧浇注混凝土料浆时侧压力极大,再加上震动(浇注时为了加强料浆流动的均匀性)的影响侧压力更大;为了使两侧的浇注侧压力能够大部分相互抵消,采用两侧等量同时浇注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绝对等量浇注是很难控制的,另外入腔后料浆的流动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夹芯板保温层两侧的料浆很容易出现不均匀,两侧一旦出现压力差就会迅速推动夹芯板保温层偏移,位置越偏压力差越大,而压力差越大位置偏移更多,最终造成夹芯板保温层两侧的混凝土面层厚度误差较大或者无法顺利浇注以及成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复合夹芯单元房构件成型母模。本发明通过分步收缩的内角模和内平模简单、快捷、高效地实现了复合夹芯单元房构件在生产过程中的顺利脱模;本发明通过外平模的定位工作状态和成型工作状态的切换以及与外角模的补偿性组配解决了夹芯板保温层精确定位的行业难题,实现了内面层和外面层的先、后分层浇注和分层成型,实现了复合夹芯单元房构件的顺利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威,未经鲍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01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