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咽炎茶、其制备方法及其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1054.4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6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贺敬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七O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4 | 分类号: | A61K36/904;A61P11/04;A23F3/34;G01N30/9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曹翠珍 |
地址: | 21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咽炎 制备 方法 及其 鉴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咽炎茶、其制备方法及其鉴定方法,该咽炎茶由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制成:制百部5‑10份、牡丹皮5‑10份、麦冬5‑10份、制款冬花5‑10份、木蝴蝶5‑10份、板蓝根10‑20份、青果5‑10份、罗汉果10‑20份,将各组分粉碎,混合均匀后过筛,分装,即得。本发明制得的咽炎茶可冲调服用,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对其中的主药,麦冬、牡丹皮和百部进行定性测定,排除其余组分的干扰,弥补了检测方法的空白,完善了咽炎茶的质量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咽炎茶、其制备方法及其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的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依据病程的长短和病理改变性质的不同,分为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两大类,其中,慢性咽炎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常与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并存,如鼻窦炎、腺样体残留或潴留脓肿、咽囊炎等;急性咽炎是咽粘膜,并波及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之后或为上呼吸道感染之一部分。
急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吞咽唾液时咽痛往往比进食时更为明显,可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侵及喉部,可伴声嘶和咳嗽。慢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尤其会在说话稍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现有的咽炎治疗方法中,常用药物为口服APC或肌注安痛定等,或者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常采用复方硼砂液含漱。炎症侵及喉部或气管,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激素雾化吸入治疗。病情严重者,选用青霉素肌注或静滴,并随时更换效力强的抗生素。上述治疗方法不仅不能根治,治疗过程麻烦,并且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得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咽炎茶、其制备方法及其鉴定方法,制得的咽炎茶可冲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对其中的主药进行定性测定,排除其余组分的干扰,弥补了检测方法的空白,完善了咽炎茶的质量标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咽炎茶,由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制成:百部(制)5-10份、牡丹皮5-10份、麦冬5-10份、款冬花(制)5-10份、木蝴蝶5-10份、板蓝根10-20份、青果5-10份、罗汉果10-20份;所述咽炎茶的制备方法,按上述重量份,称取百部(制)、牡丹皮、麦冬、款冬花(制)、木蝴蝶、板蓝根、青果和罗汉果,分别粉碎,混合均匀后过80-120目筛,分装装袋后即得。
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保证疗效,对咽炎茶中的主药,麦冬、百部和牡丹皮进行定性分析。
一种咽炎茶的鉴定方法,方法如下:
(一)对麦冬的鉴定:
(1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加水40-45ml,超声处理,用脱脂棉过滤,滤液加盐酸2ml,微沸5-6分钟,滤过,滤液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20-25ml,合并三氯甲烷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1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麦冬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品溶液;
(13)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对照品溶液5-10μl、供试品溶液5-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体积比为3-5:1的三氯甲烷-丙酮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体积浓度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在100-110℃温度下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二)对百部的鉴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七O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七O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1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