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球藻基因在制备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水稻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5734.3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4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张桂英;林非比;李阳生;赵进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龚莹莹;王敏锋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球藻 基因 制备 适用于 亚热带 季风 湿润 气候区 生长 水稻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球藻基因在制备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水稻中的应用,将SEQ ID NO.1所示基因序列通过分子手段转入到广占63黄华苗中,得到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能部分回补广占63黄华苗的生长性状,使其在长江流域能够生长,能分蘖并且结籽,并且带有黄色选择标记,恢复其不育系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蓝藻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球藻基因在制备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水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是我国水稻育种事业的重大突破。但是,三系法杂交水稻是建立在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基础之上的,在三系法(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水稻的应用过程中,种子生产要经过两个步骤;恢复系在现有品种中存在的比例也很低;三系不育系的细胞质对杂种的产量性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影响了杂种优势的充分发挥。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建立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基础之上的,这类不育系的花粉育性随发育期间所经历的不同光照长度或不同的高低温度而表现出不育或可育,在不育的时期用做母本进行制种,在可育的时期用来自身繁殖,不需要保持系。所以称为两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尹华奇,1997年)。
广占63s是用N422s与矮广占63杂交后自交选育成的光温敏感型核不育系,已经组配了较多组合,有些组合因不育系纯度不够,在生产实践中存在诸如不育系繁殖去杂、制种母本去杂、杂交种纯度鉴定难等问题,如能用隐性标记性状标记纯度,可解决上述问题(陈庭木,2010年)。广占63黄华苗(或称广占63黄叶突变体)是广占63S一隐性基因发生突变得到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叶片黄色,可作为筛选标记。但是由于该基因的突变,导致该突变体在长江流域(以武汉为例)生长缓慢,不分蘖不结籽,因而失去了其不育系的作用。目前广占63黄叶突变体仅在海南可生长,分蘖并结籽,实现其不育系的作用。
本发明将聚球藻7002的基因SYNPCC7002_A1180通过分子手段转入到广占63黄叶突变体中,得到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能部分回补广占63黄叶突变体的生长性状,使其在长江流域能够生长,能分蘖并且结籽,并且带有黄色选择标记,恢复其不育系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球藻基因在制备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水稻中的应用,所述的聚球藻基因为SEQ ID NO.1所示,编码的蛋白质为SEQ IDNO.2所示。将该基因通过转基因手段转入广占63黄华苗(本发明或称广占63黄叶突变体)中,得到的转基因水稻在武汉地区生长分蘖且结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聚球藻基因在制备适用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水稻中的应用,将SEQ ID NO.1所示的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式转入广占63黄华苗中,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可在武汉地区生长分蘖且结籽。
更详细的方案请详见具体实施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将聚球藻7002的基因SYNPCC7002_A1180通过分子手段转入到广占63黄叶突变体中,得到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新的转1180基因突变株能部分回补广占63黄叶突变体的生长性状,使其在长江流域能够生长,能分蘖并且结籽,并且带有黄色选择标记,恢复其不育系的作用。黄叶不育系在繁殖与制种过程中可以将全部青叶株去除,在杂交种应用时将黄叶株去除或移栽时剔除。依靠黄叶不育系自身携带的黄色选择标记,可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不育系繁殖去杂、制种母本去杂、杂交种纯度鉴定难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基因SYNPCC7002_A1180转化广占63黄叶突变体(D32)PCR检测结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57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