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7905.6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4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敏;梅荣武;韦彦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末活性炭吸附 混凝反应 膜处理池 深度处理 混凝反应池 顺次连接 混合池 深度处理技术 粉末活性炭 污水 分离系统 加料系统 加药系统 曝气装置 运行操作 超滤膜 炭水 污水处理 联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膜混凝反应部分和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所述膜混凝反应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和膜处理池,所述混凝反应池带有加药系统,所述膜处理池内设置超滤膜和曝气装置;所述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合池和炭水分离系统,所述混合池与膜处理池连接且带有粉末活性炭加料系统。本发明针对各种深度处理技术取长补短,作为深度处理方法,运行操作简单,污水处理高效,处理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器(MCR)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的深度处理就是污水一级、二级处理后的三级处理,污水经过生化二级处理后,出水仍不能满足受纳水体的排放要求时;或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污水再生利用、回用于工业及市政公用设施,如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用水,绿化景观水等,将会遇到提高污水处理程度的需求。深度处理的目标是:(1)进一步降低出水中的COD、BOD等污染物指标,达到回用标准;(2)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悬浮物,做进一步的脱色、除臭处理;(3)进一步去除水中氮、磷。
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由混凝沉淀、气浮、砂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处理等几种技术的组合。
混凝沉淀主要利用混凝作用去除污水中悬浮颗粒、胶体物质,可有效降低浊度、COD、总磷指标,难以去除呈高分散系(粒径为0.05-1.5nm)及可溶解性的污染物。
膜处理分为电渗析、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是通过电位差作分离推动力,分离离子级的污染物;后三者是通过压力差作分离推动力,微滤去除微粒,超滤去除微粒及大分子,反渗透用于去除小分子和离子。超滤膜去除悬浮物及高分子有机物,细菌及大肠杆菌。具有占地省、卫生安全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压力低能耗低等优点,正逐渐广泛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
超滤膜分离悬浮颗粒、胶体杂质的效果极好,出水稳定,但对于去除污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效果差,且,对进水悬浮物要求浓度低,为去除溶解性污染物、降低进水悬浮颗粒浓度,可以联合混凝、吸附等技术来处理。膜混凝反应器很好的结合了混凝与膜分离的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运行管理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的优点,比直接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效果好,且减缓了膜污染。
活性炭吸附去除难生化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色度等。活性炭按外形分粉末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一般将90%以上通过80目标准筛或粒度小于0.175mm的活性炭统称为粉末活性炭。粉末活性炭活性炭吸附存在成本高的问题,故活性炭再生利用的问题亟需解决,提高活性炭的利用率,降低活性炭吸附工艺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针对各种深度处理技术取长补短,作为深度处理方法,运行操作简单,污水处理高效,处理成本低。
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包括膜混凝反应部分和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
所述膜混凝反应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和膜处理池,所述混凝反应池带有加药系统,所述膜处理池内设置超滤膜和曝气装置;
所述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合池和炭水分离系统,所述混合池与膜处理池连接且带有粉末活性炭加料系统。
本发明在膜混凝反应器处理后,往污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污水中的色度、嗅味和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的去除比单纯膜混凝反应器有较大改善。本发明采用粉末活性炭进行污水处理,活性炭可分为粉末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与颗粒活性炭相比,粉末活性炭制备容易,价格相对较低,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且吸附充分。
优选地,所述加药系统包括:内置搅拌机的溶药罐以及与所述溶药罐连接的储药箱,所述储药箱与混凝反应池之间通过加药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97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